

中国古代地理发现与探险
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地方”说。当时有一本叫“周髀”的书上写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思是说,蓝天就像一个半圆形的盖子,大地好象是一块四方的棋盘。公元前2世纪,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最早设计制作了测定天体位置、观测星象的浑仪。张衡制造了一个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同今天的天球仪很相近。他还说:“天之形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卵之裹黄。”这种看法比“天圆地方”说又前进了一大步。
人类自出现以来,通过其自身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无时无刻不在积累着认识与利用地球表层环境的知识和学问。在古代,游历探险是推动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地理学家可贵的传统。远在中国古代,至少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华民族在地理学上的成就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地理学较重于对人生事物、自然事物的地理观察。许多有识之士,纵横大江南北,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地理考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公元前138年以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司马迁(公元前145至前86年)足迹遍及当时中国的名山大川,北起河套南至湖南,东起会稽西达川蜀。公元76年到102年,班超(32—102年)在西域进行了友好活动。晋代高僧法显(约337—422年)、唐代名僧玄奘(公元602—664年)远赴印度,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古代那么多把一生都献给游历探险事业的使者、僧侣、文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他们推动了古代地理学的不断发展。
![]() 张骞出使西域图(唐代) |
![]() 指南车 |
![]() 漏水转浑仪 |
![]() 地动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