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支持不能少! | 担心结果,大脑卡壳 | 英雄为何惜英雄?| 首个出场难折桂?| 偶像控的道德批判 | "飞人"复出的心理攻略
陈一冰
返回首页
陈一冰:首个出场难折桂?

新闻事件:
   “吊环王”陈一冰被安排在第一个出场。
  他凭借自身超强的实力,完美地完成了一套高难度动作,拿到15.800的分数。
  可是最后一个出场的巴西选手,同样难度的动作超过陈一冰0.1分夺冠。何可欣之后的遭遇如出一辙,第一个出场遗憾摘银。

心理解读:
  中国体操健儿在伦敦为观众奉献了多场精彩比赛,然而,陈一冰和何可欣错失金牌却让国人心里总有一丝遗憾挥之不去。在印象中,第一个出场比赛的运动员似乎非常不占优势,真的是这样吗?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取得详尽的数据来计算出场顺序和得分的关系(事实上我们也无法科学地证明两者的确相关),但至少我们可以试着深入裁判的内心世界,来看看比赛过程中裁判心理微妙的变化——没错,你无法奢望裁判像计算机一样稳定精准!
分数高低?这要看是跟谁比!
  要比较才能看出胜负,但是“跟谁比”才是问题的关键。心理学中有个词叫“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些事情做出评判时,非常容易受到“先前信息”的影响,这些先前信息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想法固定在某处。所以,比赛中前一个选手的表现就成了裁判给后一个选手打分的“锚”。回想一下本次奥运吊环比赛,在巴西选手萨内蒂前面出场的三个选手都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于是,有了三个“不成功”例子的衬托,萨内蒂相对标准的表现就更容易受到裁判的青睐了。相反,第一个出场的选手由于没有参考标准,相对更容易得到中规中矩的分数,裁判员无意识中更倾向于将其成绩作为“锚值”,认为后面选手应该有高于这个成绩的,也有低于这个成绩的。
出场太早容易被“遗忘”吗?
  当比赛进行到尾声时,“近因效应”又易发生作用,这是指最近接触的事物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决策学专家罗伯特·哈德曼曾指出,因为人类记忆力的局限性,当人们对不同的事物作比较时,不能同时记住众多事物不同的优点,而是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最后关注到的事物的优点上。
  让我们穿梭回体操比赛现场:此时最后一位出场的萨内蒂完成了自己的动作,一样的难度,不俗的表现,没有失误;裁判员开始打分了,但难以决定的是:他和陈一冰孰优孰劣呢?这时候由于“近因效应”,萨内蒂的表现在裁判心里显然印象更为深刻,而陈一冰的表现恐怕仅剩下几个模糊的镜头了。当然了,如果裁判在给萨内蒂打分之前重新回放陈一冰的比赛录像,也许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裁判也会心理疲乏
  另一个可能影响裁判打分的心理因素就是疲乏,这很可能造成“前紧后松”现象。也就是说,对于前面出场的选手,裁判员能够全神贯注仔细地去分辨、评判,任何技术上的瑕疵都不放过。而随着比赛的进行,裁判员会产生心理上的疲惫,难以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注意水平,这时运动员的些许失误可能就不会被发现,进而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写在最后
  裁判也是人,所以主观打分很难避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因素都不应该成为决定比赛结果的关键,所以本文并不代表我们不相信裁判员的专业素养。
  陈一冰、何可欣虽然没有夺得金牌,但他们卓越的表现我们看在眼里,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