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大讲堂 >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名家讲堂

时间:2005年11月6日
地点:北京汇文中学


 

探寻宇宙深处的神秘爆炸
马宇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讲座(一)  讲座(二)  讲座(三)  讲座(四)


  大家看这个神6的模型,“神舟二号”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一样,这块叫附加段,不载人的时候增加的设备,这个设备可以装200公斤的东西,在里面装了空间环境、空间天文、微重力的几个探测器和电子学机箱,这是天线。我们的探测器装在这个位置,朝上,探测器的轴是朝上的,飞船怎么走?绕着地球平动,设想一下地球的半径6400公里,飞船的高度如果只有400公里,如果画个图,会发现贴着地球非常近,实际上就一点点,在地图上要画,是这样走的。
  飞船是这样走的,仪器装在上表面,飞船观测,探测器要探测X射线,前面包着的物质层太厚了不行。飞船绕着地球怎么走呢?40度,40度是发射纬度,在40度的轨道上这样往前走。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叫飞船对地指向,假如这是地球,往下的轴总是对着地心,也就是说伽玛暴探测器总是对着天,所以有百分之百的时间可以探测伽马暴。还有一个对日指向,飞船的太阳能帆板,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必须对太阳指向,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调整成对太阳指向以后,就变成什么呢?太阳实际上是不动的,地球在转,地球很大,轨道很低,每90分钟经历一个卫星白天和卫星夜晚,这个时候我们的探测器始终保持着对太阳的固定指向,每走一圈,“白天”时探测器轴正对太阳,太阳在它的视场里,“夜晚”时探测器转到地球的阴影里,太阳被地球挡住了。卫星的白天和夜晚以一圈为周期,不像地球上的的白天、夜晚,是以一天为周期。神舟号飞船包括返回舱,留轨仓,上面的这块是附加段,神舟二号的大了一些,放科学仪器的。把工作过程跟大家说了,就可以理解我们得到的东西是什么了。
  飞船主要指标,轨道倾角42.2~42.7度。轨道高度350~400公里。轨道周期92分钟。入轨总质量7.5吨。有效载荷,留轨仓300公斤,返回仓100公斤。姿态控制三轴稳定,什么叫三轴稳定?X、Y、Z三个轴,相对于以前某一种卫星说的,早年有一种卫星是自旋稳定,自己是自转的,只要控制住自转轴一个轴就行了,自旋稳定是以前的卫星采用的方式。三轴稳定,陀螺是三维的,X轴、Y轴和Z轴。我的探测器的指向是负Z,Z总是指向地,我的总是指向天。三轴稳定,还有一个指标,一个卫星往前走的时候,这是Z,X、Y、Z是这样的,叫负Z,卫星运动有三个分量,滚动、俯仰、和是偏航。如果左右走,这个叫偏航,抬头、点头叫俯仰,如果绕着这个往前走的轴是滚动。对一个卫星很重要的姿态控制,对我们来说只要一个Z轴,Z轴稳定就行,我们是扁盘形的,各个方向并不要紧。
  这是有效载荷的监控大厅,在这里可以知道整个有效载荷运行情况。有效载荷就是科学仪器,飞船就像公共汽车一样,公共汽车上载的人是有效载荷。这是有效载荷数据的接收站,下载科学数据。有效载荷应用中心主机房,数据下载以后到了密云,密云把数据传到空间中心的主机房,主机房再把数据分离,把不同的应用,不同部分的数据分离,分离以后实时显示,第二是打包,每天可以提供给我们软盘。那段时间我们日夜在那边有人值班。
  在轨的运行情况,这个仪器跟着“神舟”号上了天,我们一部分人留在数据中心,我和另外一个年轻人留在数据中心,有两位做硬件的到发射场,他们参与了整个发射场的测试。1月10号发射以后,最难受的最着急的是10号~14号还没有加电的这段时间,不知道仪器性能好不好,后来一直到了1月14号、15号上天以后90圈才加电测试,非常紧张,当我们看到了信号,测到了背景信号,心情非常激动。1月16日返回舱返回,留轨舱在轨,1月17号~1月22号进入在轨测试。就在1月17日那天我们测到了一个伽玛暴,那个时候才真正把心放下,测量结果很好。当时报告了一下,通知了我的伙伴们,大家都很高兴,有人开玩笑说你这回能交帐了,我说这十年没有白活,很激动的一件事情。而且后来发现我们测到的第一个暴是我们发现的伽玛暴,什么意思呢?在国际上其它的卫星并没有宣布测到这个暴。后来我们把这个数据发到了伽玛暴的国际网络中心,请他们帮我们验证,因为当时还有几个深空卫星在那儿,那位先生帮我们验证了一下,把他们的数据调出来,一共调了两个卫星的数据,我们传了四个暴过去,他告诉我第一个在他的等待模式下。所谓等待模式,它的计数有涨高,只是没有到应该触发的地步,涨高我有了,所以时间上符合了,给了我们一个旁证,证明了1月17号我们发现了第一个自己的宇宙伽玛暴。
  真正的运行从是2月5日开始,从2月5号到6月25号是在轨探测,实际上从1月16日以后运行没有间断过。总的累计运行时间160天,有效运行时间145天。各项设计指标都已经实现,运行情况良好。
  现在说说数据,前面提到过三种工作模式,一个叫背景工作模式。背景模式下我们能得到什么呢?能得到三千秒的每秒64道的能谱,没有暴情况下的64道的谱,一共得到380组数据。第二是暴工作模式,在比背景计数有涨高的时候,就让它触发,触发以后进入快速能谱采样。背景模式是一秒钟采用一次,累计16秒做一个平均计数,每次都用40毫秒,200毫秒,1秒跟前面的背景比,顺着后面走,比到有涨高就记录,不管是什么就记录下来,进入暴模式。暴模式是什么呢?有128秒的暴能谱,每40毫秒一个64道能谱,加上暴之前面40秒的背景数据。第三种是计数率的监测,可以得到不分能量的整个这段的每秒总计数,好的情况下一天能拿到10小时的数据。这几张图是典型的背景模式的情况,这是能谱,高能探头、低能探头,这几张图都要事后处理做的,我们把软件写好了,对每个暴都作这样的档案,每秒钟计数的变化。这片是南大西洋反常区,我们关机,轨道也清楚,这是背景模式。这是暴模式,有一个探测器测到了太阳耀斑,另外一个探测器是平的,而且上升比较正常。有了暴,那个时候太阳在当地时间早上6点钟,爆发的时候卫星在这个位置,跟天体上的强源有没有关系等等,每个暴都做了档案,一共拿到了285个暴的数据。这是典型的计数率数据,上面用“戈斯”(GOES)卫星的数据跟它比对,下面是一些变化这是我们测到了。如果把这个拉开,145天,一天一张图,可以知道什么情况下有暴,什么情况下是一个周期的变化。这是区域性的变化,测到的是电子。这是电子现象,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就有一个。
  这是2月6号的背景能谱,可以看出设备的工作非常稳定。谱线511 keV大概前后只差1.3%,仪器工作得非常稳定。
  这是典型的轨道,当卫星在上面走的时候,我们测到的流量,随着卫星走的时候的状况,1天的时间就把地球扫了一遍,两天中轨道重复一遍,原因就是地球的自转,转一圈半,地球往这边转了一个半小时,再转一圈半,地球又转了一个半小时,360度除24,一个半小时走22.5度。卫星的轨道跟纬度有关,发射场是40度,直着上去以后就在40度里走。
  同类探测器观测结果比,我们测到的这是国外的卫星,部分伽玛暴可以对上,说明我们比他们的灵敏度还高。平时记数500,有暴记数2000。我们的平时记数200,有暴记数3500,说明信号噪声比要比他们的好,灵敏度比他们的高。
  “神舟二号”停止飞行前一小时测到的最后一个暴,我们非常幸运,1月17号得到的一个,飞船停止飞行前一小时又得到了伽玛暴,等于把仪器从头到尾都做了一个很好的结论。

  第八,对观测数据我们做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探测器没有方向性,对判断事例带来了困难。我们首先需要对把所有的计数涨高事例进行分类比对,先找出太阳耀斑事件,再找出地球事件,剩下的才是伽玛暴的候选事例。太阳事件可以和太阳耀斑软X射线,国际上有个专测太阳软X射线GOES(戈斯)卫星,可以和它的观测结果比对,通过网络把他们的数据下载下来做比较,每个事例都有两个图,一个是GOES卫星的,一个是我们的。3月17号测到一个宇宙伽玛暴,我们自己的伽玛射线测到的和美国的、意大利的两个卫星测到的暴非常一致,这是一个样本,我们的结果和国外的可比较,而且不比他们的差。我们可以把两个探测器的结果接起来,这都得靠后处理。从太阳耀斑的角度我们测到了130个太阳耀斑,2001年正好是太阳活动期,测到了三个最大的耀斑。GOES卫星得到的4月2日耀斑,这是我们得到的光变,即计数随时间的变化。在太阳耀斑的峰值期,计数长了500倍。计数器是数码的,相当于用256位,记到65536就不行了,要从0开始,出来两次就接上去,提高了500倍。最高到了什么程度呢?每秒钟10万个光子,平时是每秒钟200个光子,可以想象太阳耀斑有多强,应该说对太阳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5月6号的太阳耀斑,4月15号的太阳耀斑,后面这个太阳耀斑是CME事件。
  地球事件的特点,是探测器深入其中的测量,地球400公里高空的地方,地磁场仍然很强,地磁场如果有了凹陷,电子就容易存在那儿,所以地球上有些区域,电子的存储是很强的,一有太阳耀斑,电子的区域就会长大。没有太阳耀斑的时候就会变小。这样的区域,当仪器穿进去的时候,电子就会进入探测器,它测电子是局部的,只测本地的,仪器在这个环境里就能测到,X射线是从远处来的,照在这儿才能测得到。这两个不一样。电子事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暴数据,这个图是地球事例和太阳耀斑的比,还带着很多微暴,特别是有大的太阳耀斑的时候,会产生小的磁暴。400公里轨道电子沉降的分布,随着流量的变化,把半年里凡是测到的都放在一张图上,没有按时间去分,基本上发生在正负40度的区域,如果纬度更高,电子更强,基本上在高纬区,特别是极区,为什么会有激光,就是这样来的。
  最后讲一下我们的团队。这是我的小组,并不全,是几位主要的高能所的人员。这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几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或者主要的骨干,从1992年起一直坚持到2000年发射成功,特别是做硬件的,很辛苦。这当中大概有五、六个人的家庭里都有过双亲或者什么人去世,特别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同志,只要一做测试,他们就得往北京跑,一年要往北京跑无数次,数不清楚,什么时候一个电话,就得晚上坐火车来,第二天早上就到了,有时开一天两天的会,晚上再坐火车回去,很辛苦。
  还有一点是怎样才能成功,首先永远不要放弃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坚持,有兴趣,想知道它,才能坚持,然后要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次成功首先得益于探测器设计的科学性,我们的探测器既有创新,又做得比较扎实。第二,科学的可靠性设计,把冗余度打的很足,把各方面可能要发生的问题都考虑到、事先解决,研制一丝不苟。我们有一位同事负责X探测器的两个探头,他把探头当他的孩子一样,抱出去抱进来,运输时包塑料膜,戴上帽子,到发射场的时候一层一层的拿掉,非常宝贝,甚至于宝贝到了都不愿意让别人看的程度,别人想看信号,他要不在场,都不让人开这个机。正因为有这样的责任心,所以探头做的非常好,低本底,想的很周到,想到怎么屏蔽地磁场,想到怎么让光电倍增管和传感器粘到一起,配好了这种胶,怎么振动都振不坏。有一个例子很经典,光电倍增管是玻璃管,里面有一级一级的金属,把电子一级一级的倍增,在环模试验的过程中,定标准的同志可能书生气重了一点,提出的环模试验条件非常苛刻,结果把光电倍增管里面的东西都震烂了,玻璃管反而没碎,说明探测器封装是好的。最后再把指标降下来。这位同志自己很辛苦,这么多年别人都能有机会出国一段,他出不了国,因为没有他,这个探头不行。还有问题分解,责任分明,把很多综合性的工作分成很多部分,每人负责一部分,互相有所帮助,但是责任分明。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就是用制度保证质量,互相检查,问题归零。说一句不怕你们笑话的话,课题组里每个人都出过错,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