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大讲堂 >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名家讲堂

时间:2005年11月6日
地点:北京汇文中学


 

探寻宇宙深处的神秘爆炸
马宇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讲座(一)  讲座(二)  讲座(三)  讲座(四)

  那么,为什么对宇宙伽玛暴的研究那么有吸引力呢?
  伽玛暴的神秘之处,首先在时间和方向上的随机出现,这是把卫星测到的伽玛暴按照时间和方向逐个点到天图上,可以看出它的随机性,第二,爆发很强,区域又很小,很难理解它产生的机理。第三,总能量到底有多少,相当于多少原子弹?可以知道比太阳耀斑高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但是不知道距离,如果不是随机出现的话,还能知道它对着哪儿的天体。科学家们找这些伽马暴,跟已知的天体对,比如超新星,跟另外一些可能的高能天体对,也对不上,几乎跟所有的天体当时都对不上。为什么对不上?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探测的原因,不知道源头,不知道距离,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又不知道在什么方向上,怎么研究它们?需要探测器的视场大,而且又要能定方向,非常困难!所以它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最早的时候人们搞了一个全球网,用长基线三角形法,只要有卫星就往上放探测器,用三个远距离卫星探测器,测量伽马暴到达的时间差,最早只研究了70几个事例。1991年美国的CGRO卫星上天,其中的“贝斯”(BATSE)探测器测到2700多个暴。
  经过30多年的观测研究,关于伽玛暴的起源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说法了。一颗星的毁灭,一颗星的爆炸,形成一个巨大的火球,如果火球有向某一方向的喷射,如果仪器正好在视场上就看见爆发了。超大新星类型的伽玛暴,最近人们发现有一个超新星和一个伽玛暴有可能在同一个方向。还有一个说法是伽玛暴来自两个可能的中子星的转动,这两颗星如果最后并合到一起,就会产生一个爆发,两颗中子星并合到一起,这种情况只有在宇宙空间很大很大,一个星系可能一年都不发生一次,但是又因为有无穷多,有很多很多星系,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这样,按照这个模型,也不能产生现在测到的这么多伽马暴。
  探测宇宙伽玛暴的主要困难,一个是随机出现,捕捉困难,要求宽视场,从眼睛观察来的,比如照相机,有的镜头视场窄,只能看很小的一块,有的镜头视场宽,就能看得宽。探测器能看得宽,这跟望远镜是反着的,望远镜的镜头是很小的,另外定位到底在哪儿,先是时间差方法,后来是搞成像。另外是怎么捕捉快速响应。从1972年伽玛暴被发现以后到现在,已经发现的总数是2700多个。理论模型、理论解释有5000多篇文章,说明什么?一个伽玛暴平均可以有两篇文章,说明早期对它的来源不清楚,所以科学家们都非常有兴趣的去了解它。这个现象在地面没法模拟,地面可以造原子弹,氢弹,可以研究热核反应。但是没有办法模拟宇宙伽玛暴的现象。
  这个片子说得是太阳的日冕物质被抛射出来后,经过木星和土星以后,在两个行星这儿的探测器上会纪录到什么,得到的图就是一个暴。第一个图有两个峰,是因为抛出物质逐步分化成两大团,一展开以后就变成两个峰,再往远处走,远处又有一个探测器,这是很强的光变图,因为太阳自转,使得物质还有一个转动方向的运动,现在看到的是很清楚的。
  我们进行测量主要就是要看仪器每秒钟的计数,是不是在某一段时间里突然有涨高,而这个涨高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符合宇宙伽玛暴的特点。

  现在我来介绍神舟号上的宇宙伽玛暴探测器。
  我们在神舟号上放了三个探测器,一个是软X探测器,一个是伽玛射线探测器,一个是X射线探测器。是由两个单位做的,一个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还有一个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我重点介绍一下X射线探测器,因为它处于伽玛暴主要的爆发能区,我们要靠这个仪器捕捉伽玛暴,再靠另外两个仪器知道它们在其它能量段的特点。
  1992年神舟号系列已经决定要上马,神舟号上马以后,因为要让航天员上天,坐的飞船必须经过一些无人的试验。一共是七大系统,包括航天员系统、发射场系统、飞船系统、着陆系统、测控系统等等,其中有一个是空间科学和应用系统。空间科学和应用系统的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把这个任务找了很多人去讨论到底做什么,做空间材料、空间生命、空间微重力、空间天文。空间天文放在我们这儿以后,我们提出的项目被采纳,选择了宇宙伽玛暴的选题。这个选题既代表国际前沿,又有它方便的地方,就是因为它可以只记录爆发,如果记录了爆发以后,把它存起来发回来,比较符合“神舟号”上的技术条件。另外当时是在1992年和1993年间“贝斯”刚刚上天,贝斯在能谱测量上有一个很大的不足,测的能量偏高,低能的情况不能了解,所以我们安排了三个探测器,其中的超软X射线的探测器,要比美国的“贝斯”考虑的全面。美国的卫星当时有937公斤,是全向探测,各个方向的伽玛暴都能记录下来,给我们的资源就是先限制好了30公斤,所以不可能跟“贝斯”去拼,你测了多少暴,我测了多少暴,不能拼这个。我们要拼的是什么呢?30公斤怎么用好,用出一点特色来,让它和美国的卫星不一样,所以提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变成了我们国家空间天文的唯一项目,而且只有一次机会,给我们安排在“神舟二号”上。一次机会必须一次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设计和研制了宇宙伽玛暴的探测器,而这个探测器完全是我们自己研制的,包括从探头的部分、电子学的部分、数据采集的部分、地面测试、软件控制、指令设置等等,所有的这些部分,全部是我们自己研制的。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真正的测量外太空天文现象卫星载探测器。
  我们放了两个X射线探测器,没有任何遮挡,探测器的面是扁盘型的,让接受面积尽可能大一点。飞船是什么条件呢?我们的飞船不可能在世界各地都有地面站,只有在经过我们国家上空的时候才有地面站,所以数据要在经过我们国家上空时发回地面。因为是近地轨道,350公里到400公里的高度,这样走一圈是90分钟左右,设想一下一天就要走16圈,不是老在一个地方转,因为地球是自转的,地球在那儿转,而轨道是不动的,经过两天左右就可以把整个地球扫一遍,所以它能够在我们国家上空把数据发回地面,每个轨道都能发回数据的,大概也就5、6圈,有10个圈左右,这个数据没有办法发回地面,必须存在卫星的存储器里,在经过我们国家上空的时候发回来,叫“延时遥测”,这给我们带来了困难,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不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还有一点,每圈是一个半小时,要把真正的暴抓回来,也是一个问题。空间探测器的研制有一个特点,一旦方案定了绝对不能改变,不能三天两头说今天这么改,明天那么改,功耗、重量一给,探测器设计一定,任务书一下,不能修改任务书,完全是工程化的概念,跟我们原来做科研是不一样的思路。
  我们的探测器在星上的存储器只有512K字节,很小,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功能,有暴就详细的记下来,没有暴就粗一点的记。第二点,我们搞两个备份,我想测伽玛暴的能谱,伽玛暴到底是什么特征,搞了一个64道的能谱测量,设想64个篮子,篮子排成队,每个篮子里装的是不同能量段来的,进一个光子就加1,放进篮子前测的是什么呢?测的是脉冲信号的幅度,幅度是多大,0~5伏,把伽玛暴的能量变成0~5伏这样的信号,是几伏就该在第几个篮子内,一个个光子地测。伽玛暴发生的这么快,也许你自己反应慢,照相机快门一慢,快速现象,运动员的跑步拍不下来。要是拍下运动员的跑步,就得把快门加快,设不同的时标,比如40毫秒就抓一个暴,这是一个做法。另外,如果想节约和使用寄存器,就要把有效的东西存起来,所以要会判断伽玛暴,还要捕捉大暴,碰到大的,就把小的剔掉,不要小的,只要大的,就有大暴替换小暴的功能和判断。还有一个,伽玛暴快,所以用40毫秒,如果有太阳耀斑怎么?所以就设了三个时标,40毫秒、200毫秒和1秒。怎么判断呢?每40毫秒总计数,40毫秒里得到的总光子数比平时如果高出一定的倍数,或者高出一定的百分比,就认为它有暴了,就抓回来,存起来再说,把这个时候最高的计数记下来,等下次来的时候,如果有更高的计数,寄存器可以存两个暴,就把小的不要了,只要大的。所以我们有总是记下大暴的功能。
  再有一点,总共一次机会,不成功就什么都没有了,十年都白干了,所以要保证万无一失、一次成功,所以要考虑冗余,要搞备份。为此,增加了一道总计数测量,不做能谱测量,不做细致分析,只要有信号,从计数器输出,来一个光子记一个,把每秒钟的计数单独存起来发回,叫“率计测量”,我们最后得益于这个设计。另外,我们设计了两个探头,同时是双备份,这一路坏了还有一路,还让这两个探头跨的能区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为了多得物理信息,既然放了两个就不能让两个都完全一样,低能探头、高能探头能区不一样,也使我们的成果多得了很多,因为后来我们发现,用这个不同可以测到地球上空的电子,就是因为两个不同的探头对电子和伽玛光子反应不一样。在设计仪器当中下了很多工夫,就是为了保证一次成功。整个信号进来,利用高能光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个原理,在探测器里把高能光子的信号变成电信号,然后用信号获取电路,还有一路总计数。用信号获取的办法把电信号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它对应的能量,在球上装了CPU、微处理机,分别用两个CPU进行处理。处理完了以后,搞了一个数据传输和管理电路,在这个电路里把传过来的信号送到存储器里。把存储器一分为二,一个装旧的,一个装新的,新的和旧的比较以后,把小的暴撤掉,再存新的暴。
  在整个设计思想当中,我们认为以后能得到的成果特别多,都是因为当时翻来复去的考虑。我们想到的,无论如何怎么能把伽玛暴捕捉住。为什么探测器上面什么也不加,望远镜筒也没有?就是半全向的视场,上面什么也不装,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测到,为了增加探测的概率。

  第七,“神舟号”上怎么实现伽玛暴的捕捉?探测器的三个基本指标,关键是有三个工作模式,暴触发模式、平时本底测量模式,还有一个异常区关机模式,近地轨道经过南大西洋的时候有一个地磁场的凹陷区,粒子计数很高,需要关机,一是为防止误触发,二是为防止光电倍增管损坏。
  神舟号系列,除了神舟1号是实验船外,其余都是正样件。神舟2号、3号是无人飞行、科学实验。后来加了神舟四号也是无人飞行、科学实验。神舟5号、6号是载人飞行。
  神州2号飞船总高度8米,这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厂房,这个厂房有什么特点?一级一级的楼梯进去,外面有一个平台转的,可以站人工作,整个火箭和飞船是在这个中心,这个高度中间是空的。火箭飞船总体在厂房里全部装好,下面是轨道,从厂房里直接拉出来,从厂房到发射塔大概是一到两公里,要走好几个小时,非常非常慢,所以看很多人都在下面跟着走,叫垂直输运,船箭垂直输运,表征着航天科学的水平。经过垂直输运,先到发射塔附近,装上发射塔,2001年1月10号北京时间半夜一点钟发射。
  2001年1月10号拍的照片,火箭发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