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称谓溯源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羆,《峨嵋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貊,《貘屏赞》称貘,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黑白熊等等。
当地藏族同胞则叫杜洞尕,彝族兄弟叫它峨曲。
这些名称,都不是经过科学研究后订立的,故只能是俗名。之所以造成如此之结果,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使中国的科学家失去了给熊猫一个科学的、广为世人所知的名字。
在我们继续讲熊猫的称谓之前,先说一句题外话。在脊椎动物学中,当讨论到某个物种的系统分类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许多专业词汇。这些词汇除了专业工作者外,一般的人不易理解。因此,我们在本书里尽可能的少用这些词汇,诸如科(familia)、属(genus)、种(species)等拉丁语。
明白了这些生物学词汇的涵义,接下来继续说熊猫的称谓。
从生物形态学着手研究熊猫的历史,始于十九世纪后期。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对他采自中国四川穆坪(宝兴)的那张黑白熊皮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四川穆坪的这个物种不同于中国西部山区的黑熊,它的脸形比黑熊的圆,吻部短牙齿宽大。尽管与熊有区别,其总体形态尚未脱离熊的性状,在系统演化上仍归熊属(Ursus),但它是一个新成员,于是给它起了个学名叫Ursus melanoleucus(拉丁文意思是黑白相间的熊)。
1870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Alphonse Milne--Edwards)重新研究了戴维神父采自中国穆坪的“黑白熊”标本,于1871年公布了研究结果:
戴维起名的Ursus melanoleucus ,其体态与熊类不同,它非常接近中国的小熊猫(又称红熊猫,1825年首次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后来在四川也广有发现。英文把小熊猫称为little panda。
系统分类上,小熊猫是熊和浣熊共同祖先的一个后代。简单来说,戴维神父采自中国穆坪的黑白熊是一个与小熊猫有自近裔关系的物种。
米勒?爱德华兹根据以上理由,把戴维起名的黑白熊属名Ursus改为Ailuropoda,种名melanaleuca保留,结果成了Ailuropoda melanoleuca(拉丁文意思是黑白相间的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名一直沿用至今。各种版本的图书,只要涉及到熊猫的学名,必然是Ailuropoda melanoleuca。
在英语里,有关熊猫的名字是Cat bear,中文译为猫熊。因为它的脸像猫,体似熊。然而不幸的是,1944年12月,猫熊首次在重庆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里展出时,展板说明文字的标题采用横书,名为“猫熊”。当时汉字一般采用直书,从右往左读。这样一来,前来参观的群众凭习惯将横书的“猫熊”读成了熊猫。于是只好随俗,将错就错了。从此,猫熊就成了熊猫,也算是潮流不可阻挡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