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科学发现者
据文献记载,熊猫的科学发现是在1869年,其发现者和信息传播者是一位博物学家。他,就是法国神父皮埃尔·阿曼·戴维(Pere Armand David)。
皮埃尔·阿曼·戴维是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巴斯克人,生于1826年。他从小热爱大自然、爱好动植物。长大后热衷于研究博物学,对神奇的东方文化尤感兴趣。22岁入拉撒路教会(Lazarists),1851年获授神职,26岁时向法国《圣方济会》提出到中国传教,一直等到36岁才圆了他去中国的梦。
1865年1月,也就是清同治四年,戴维到北京南郊做动植物考察,正好来到皇家猎苑见到了一种长像奇特的鹿。人们称它为“四不像鹿”,即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脸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
1866年4月,戴维神父買通了南苑士兵获得了3只“四不像鹿”皮,并寄到了巴黎。经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Alphonse Milne—Edwards)鉴定,发现这种鹿不但是一个新种,而且还是一个新属。于是订名为戴维糜鹿,在英语里的名字是“Pere David,s deer”,在拉丁语里的名字是( Elaphurus davidianus)。这两种方式一个意思,即用物种名来纪念它的发现者——戴维。
戴维神父对糜鹿的科学发现,仅仅是他在中国动植物考察中的首例。在后來的非凡探险旅程中,最令戴维惊叹的是熊猫。他当时的日记是这样记述的:
1869年3月11日,在我们远足的归途中,被西康穆坪(现四川省宝兴县)一个姓李的农民邀请到他家小憩,并受到茶点招待。喝茶中,我注意到李家的柜上有张保存巳久的兽皮,毛色有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
3月22日,我雇用的猎手外出10天后,于今天回来了,他给我一头幼年黑白熊,不幸的是为了便于携带而杀死了它。……4月1日又收到一头成年熊猫。除四肢、肩带、耳和眼睛周围是深色外,其余全为白色,和我在李家见到的那张兽皮完全一样,它必定是科学界还不知道的又一个新物种。
不久,戴维把采集到的黑白熊皮运到了法国巴黎,在动物学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此后,美、英、德各国探险家、商人接踵而至,前往中国西部山区考察熊猫、狩猎熊猫。1935年,美国组织了庞大队伍深入四川卧龙熊猫产区,捕捉、收购了6只熊猫运回了美国;1939年,英国伦敦动物园从史密斯捕捉队手里购买了3只熊猫,以中国历史上的的三个朝代分别取名为:熊猫唐唐、熊猫宋宋、熊猫明明。
在那个年代,熊猫能漂洋过海,四川宝兴能成为熊猫圣地,应归功于戴维神父的信息传播和对熊猫的关爱之情。而今,席卷全球的熊猫热,不能不说与他在140年前对熊猫的科学发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