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华老
--经士仁
2010年,是华罗庚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科大5811级的同学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缅怀华老,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想起与华老有关的几件事,我的心情至今仍久久不能平静,终生难忘。华老是我的引路人,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科学家。
华老是我最尊重和敬佩的老师之一,他是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数学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一流数学大师。他的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的故事一直激励和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他热爱祖国、远涉重洋求知识荣登学术高峰,他信仰马列,历经坎坷寻真理终成共产战士,华老的一生闪耀着许多光辉点。
华老亲自给应用数学系第一届学生上课
1958年,中国科大创办,我从上海考入科大,当时报考的志愿是生物物理专业,可到学校报到时,该系名单中没查到,说已被分配到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系(即5811级),当时心里也很纳闷,数学这门学科在中学时成绩很一般,被调配了也许是因为生物物理专业“新兴”、“尖端”、“热门”,而数学“抽象”、“传统”、“冷门”吧。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都比较单纯,一切听从国家需要,服从组织统一分配,也就这样,我改变了初衷和梦想,改变了专业和方向,从此也就改变了人生道路,开始了与数学结缘。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大正式成立,科大办学方针是“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校风按“延安抗大”精神模式育人。我们很幸运,华老亲自给应用数学系第一届学生上课,他每周上四小时的课。为了开好高等数学引论这门课,他花费了不少心血,用大量业余时间亲自编写“高等数学引论”讲义。
华老的得力助手,王元老师也自始至终一起参与授课和编写教材。在此,对王元院士十分感谢。在课堂上,华老讲课颇有艺术,开门见山、废话很少、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条理分明、思路清晰,有时会寻根究底或刨根问底,在讲到一些比较复杂而抽象的定理时,他总是引用最简单的式子联系到学生们在中学里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使我们既容易理解课程的内容,又提高了思考能力。他经常深入浅出地用尽量简单初等的数学工具,独辟蹊径及单刀直入的方法来处理数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他这种独特的风格和方法,一直贯穿在他的整个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
华老在讲授数学基础内容的同时,还常常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学习方法谆谆教导我们,在谈到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是经过很多次失败,走过很多弯路才成功的。其实,大家平时看到的只是他成功的东西和成果,而失败的东西是不会公开发表出来的,成功的东西只是他们整个研究中的极少一部分,其成功东西的数量可能不及他们失败东西的十分之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抓住机会学习,做到熟能生巧”。
“读十本八本,不甚了解,反不如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得精通烂熟,学习要不急不躁,细嚼慢咽”。
“学习有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学’并不到此为止,‘懂’并不一到此为‘透’,而‘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到这时,感到这本书和这迭资料变‘薄’了”。
他常比喻说:“现在中学的数学在你们脑子里还剩下多少?不是薄薄的了吗?”华老用这种观点鼓励大家的学习要向“变薄”转化。
老一辈的数学家谆谆教诲,他们的金玉良言使我们懂得了人生道路的曲折、艰难、不平凡,看到了他们的治学严谨态度,学到了书本上许多没有的东西。五年的大学生活,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人生道路的基础,要使自己有所作为,要靠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勤奋进取,踏实地去工作。
参加由华老领导的西南铁路建设统筹法战斗组
华老一生热爱祖国,报国热情很高,他愿意自己的工作直接为社会主义服务,华老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中,他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他所撰写的“优选法评估”和“统筹法评估”家喻户晓,响遍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