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恩重如山的教导

“我能否学您教导我们做学问:要一个“专”、一个“严”、一个“漫”字的说法,我的体会是两个字,一个“泡”字、一个“悟”字。“泡”就是深入实际,把自己的思想和技巧与实际问题及其背景泡在一起,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者、实际工作者泡在一起,这有一个艰苦的过程,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反对下车伊始就发言、建模。“悟”就是在这个整个过程中,不断地去感悟实际问题的特性,解决问题的真谛”。华老听了微笑点头,明亮的目光,表示赞许。

(5)回京机缘

华老亲自出面从中国科大把我调回北京,对我的人生又是一次关键性的机缘转折。1978年,我作为华老与科大之间的联络员回到华老身边工作,当时科大校长是郭沫若,华老还是科大的副校长。1981年,经过华老与科大多次要求协商,我的工作关系才正式落到北京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所党委书记朱静华亲自到合肥落实我的调动之事。

我正式成为应用数学所的研究人员之后,华老非常严肃认真地找我谈了一次话,对我来说,这又是一次开启心智、做人、立本、确定发展方向的谈话。谈话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你要明白,地位变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变了,我立刻明白华老的意思,马上插话道:“华老您放心,我绝对服从安排,好好工作”。华老接着说:“你的为人我放心,你是一个与世无争但有主见的人,虽然像绵羊,但绵中有刚、以柔克刚”,……;第二,“你应该有自己的阵地”;第三,“要明白一切都是实力政策”……。这时来人了,华老的话没有完全展开。但是对于华老的后两点,似乎明白,却不透彻,过后又不好再问华老,但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华老的话深刻地影响了我之后的科研探索之路。

我回京时,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式的普及推广数学方法工作已接近尾声,我主要参加了华老主持下的大庆油田、准格尔露天煤矿的开发的优化设计工作,还有一些为国防建设服务的项目。

(二)感恩与历史的责任感

从我第一次见到华老,至今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华老离开我们也有20多年了,他一生为在中国发展应用数学的奋斗精神,他的学术思想和他的人格魅力,一直指引我、鼓励我坚持做应用数学,我的感恩之情难以言表。

我之所以能在中国科大毕业之后的几十年中,在华老指引的方向上不断努力,先后完成了100多个科研项目,获得2个国家级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多项省部级奖。先创办了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和8个部委司局级单位合办的“管理决策与应用数学研究所”,后又创办了“华罗庚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团结应用数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一批专家,努力传承华老留给我们的伟大事业,这一切点点滴滴的成绩都应归功于华老对我的教导,只因自己勤奋不够、造诣不深,距离华老的期望相差甚远。

眼看自己已近古稀之年,只有抓紧时间,努力工作,把华老托付给我的事情做好,尽可能地把我所了解到的、我所领悟到的华老的教导、精神气质、学术思想、科学视野、重要观点等,总结发表,让华老努力创建的事业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对祖国和中华民族而言也许都是有价值的。对于我个人而言,不仅仅为了感恩,也是一种历史的责任心。这里我必须提到另一位老师王元,他为华老写传,整理出版华老在数学各个领域的论文、专著。他不辞辛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唯一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数学,传承华老的事业和精神。他的工作无人能比,也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为了纪念华老:我已发表的文章和著作有:

  1. 在《中国科学》上发表阐述华罗庚在中国发展应用数学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文章“灵活的运筹学与应用数学”中国科学,1995年;
  2. 王元院士和我合著的《华罗庚的数学生涯》,科学出版社,2000其中应用数学部分比较详细叙述了华老和王元为发展中国应用数学事业的探索过程、重要观点、学术思想、方法论之十二论等等。
  3. 在中国数学会第九次全国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灵活的华罗庚应用数学技术》,相关文章发表在2005年的《数学进展》刊物上,并在全国包括香港十多所高校被邀请报告。
  4.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其它几所高校作了题为“数学大师华罗庚---他的事业和他的品格”的报告。
  5. 正在主编“华罗庚、王元,应用数学著作选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