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逸东
相里斌
当前位置:首页—专家访谈—点睛地球卫士 透视光影天地
 人生,完美于一次次选择 

     两次差点放弃成像光谱研究
    第一次是在1995年,刚刚开始做博士后。原因是有人认为光谱成像学是一门老旧的、成熟的学科,已经没有多少研究的必要。事实也确实如此。17世纪牛顿就发现太阳光通过棱镜能够被分解成一系列光谱,1907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发明干涉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是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等相对落后,解算光谱的过程相当繁琐,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才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到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快速计算方法的发展,光谱成像技术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光谱仪开始商业化,实验室的分析仪器,包括医院和工业企业的生化分析,都离不开光谱分析技术。也因此,有人说:"人家都已经生产、应用了,你再作研究,是不是缺少新意?"还有人说:"你博士论文做得很棒,但美中不足的是参考文献大多是陈旧的,这至少也说明这个学科过时了。"--这一点,相里斌也不得不承认,他当时能够借鉴的一些参考文献,基本上是上个世纪60~80年代的,90年代之后的少之又少。
    面对这些说法,相里斌有过短暂的犹豫,但他终于没有放弃。虽然暂时还没有做出过硬的成果,但积累的知识告诉他,作为一门强大的成像和属性分析技术,光谱成像学肯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做博士后的前半年他一直在查找最新的资料。某一天,在世界著名的《应用光学》杂志上,他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的是美国弗罗里达空间技术中心和夏威夷大学正开展"空间调制型傅里叶变换光谱成像仪"研究,并且计划开展机载飞行试验。
    那篇文章在相里斌脑子里瞬间打开了一扇天窗:虽然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已经颇多应用,但用在航空、航天上还没有过。现在,美国人已经想到要将其应用到航天航空遥感上去,我们就应该迎头赶上--也就是从那时起,相里斌便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热情,开始对这种新出现的光谱成像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今天,当他以光谱成像领域顶级科学家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很少有人知道,当初,他曾经有一次差点放弃了这门具有重要价值的学科。
    还有一次是在1997年,博士后出站。总部在惠州的一家实力雄厚的通讯公司看中了他,许以20万年薪,并为他购置了一套住宅。那个时候,这样的物质待遇无疑让人心动。与之相对应的是,他读博期间,一直拿着每月80元的工资,经济上的拮据可想而知。妻子怀孕后期,因为摔跤导致女儿早产,当时,他甚至连住院费都交不起。那20万的年薪,对他无疑构成一种巨大的诱惑。在去与不去之间,年轻的相里斌曾久久思量。当然,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相里斌最终选择了后者:博士后两年,他一直夜以继日地作着研究,最初的理论研究和公式推导确实很枯燥,但1996年初,他利用中科院院长基金,用光学镜组作了大量的实验,并如愿以偿地在实验台上推扫出了一个颜色异常丰富的塑料娃娃脸。随后,他应邀去美国,在一个科学大会上作报告,当他将那个光谱图像放出来时,立刻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回到国内,他找了很多专家,介绍那个图像和光谱成像技术。博士后出站时,国家"863计划"已将其选中,准备作为重点项目,予以大力支持。他也知道,只要他那时能接着继续做下去,很快就能做出成果。对于国家来说,那应该是极具价值和意义的。"如果仅仅考虑个人在物质利益上的获取和享受,而放弃一门对国家有益的专业研究,放弃一个学人对国家应尽的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我想,我一辈子都会后悔的!" 相里斌留在了西安光机所,而他的研究,也从此风生水起,硕果连连。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