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的创举
2008年1月5日,总投资1.67亿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在北京正式开工。这个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部署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国际上该领域科学家誉为“创举”。
图1、 子午工程开工仪式
子午工程的全称是“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它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线附近现有的15个监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综合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公里以上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中的地磁场、电场、中高层大气的风场、密度、温度和成分,电离层、磁层和行星际空间中的有关参数,联合运作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该系统获取的观测和实验数据,将为中国卫星、通信、导航、电力网、载人航天等安全运行的保障服务提供重要的监测数据,并为我国研究空间环境中灾害性空间天气的变化规律、预报模式和方法,建立空间环境监测和保障体系奠定重要基础,对于发展空间科学、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子午工程为基础拓展产生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以世界空间天气地基综合监测史上从未有过的创新思路,对增强全球监测空间天气的能力做出巨大贡献,并将使我国在这一重要基础科学领域实现大幅度跨越,跻身世界空间天气研究领域的先进行列。
人们对子午线并不陌生,地球表面连接南极和北极的线称为子午线,也称经线,用以表示地球上的南北方向。子午工程的开工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兴趣:什么是空间环境监测?空间环境的地基综合监测包括哪些内容?为何要沿子午线监测?子午工程的建设包括那些内容?有何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为何被誉为“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