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工程要建设些什么?
子午工程总投资1.67亿元,建设期3年,预期2010年建成,整体科学寿命预计超过11年。子午工程可以初步建成地基空间环境的主要检测手段,并为我国的空间环境保障体系提供一些重要的监测数据,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式。
子午工程从北到南,充实、完善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到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的综合性观测链;同时充分发挥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台链作用。利用这15个观测站,对近地空间环境展开监测。
这15个原有的地基观测台站因建成后的运行经费有限,设备无法及时更新,不少设备没有实现数字化;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监测数据较为分散:地磁数据集中在地震部门,电离层数据集中在信息产业部和中科院,还有一些大气观测设备集中在大学。
现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综合性的数据来分析,空间天气的变化是一个整体性的行为,必须通过整体研究才能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判断和预报。因此,子午工程的实施,将尽可能实时地把数据传到北京的中心,使得数据统一且集中程度提高,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子午工程的12家共建单位已共同签署了《子午工程数据共享协议》。
在这条子午链上的主要观测项目包括:激光雷达、FP(法布里-珀罗)光学干涉仪、MST(中层—平流层—对流层)雷达、地磁仪、脉动仪、宇宙线中子堆、电离层数字探测仪、行星际闪烁观测以及科学气球探测等。
子午工程站点位置和观测内容
注:引自Wu Ji, Wang Chi, Fan Quanlin. Introduction to Meridian Space Weather Monitoring Project. Chin. J. Space Sci., 2006,26(Supp):17-24
南极中山站数字测高仪 感应式磁力仪
子午工程台站主要监测设备分布图
子午工程的国际合作:通过与东经120°经线沿线的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观测站合作,初步建成一个完整的东半球的观测体系,有关该体系的详细情况将在第六部分介绍。
■ 子午工程监测的空间范围
子午工程主要监测的空间范围是从20-30公里以上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主要监测参数包括:
—地表:地磁场、电场、宇宙线强度;
—中高层大气:风、密度、温度、成份、气溶胶、波动、太阳辐射等;
—电离层:电子和离子的浓度、温度、运动、频高图、不均匀结构等;
—磁层:密度;
—行星际:太阳风等离子体速度。
■ 子午工程的三大系统
子午工程将建成空间环境监测、数据与通信、研究与预报三大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有非相干散射雷达技术、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技术、行星际闪烁探测技术、全天空干涉成像技术以及通信和数据传输及处理技术等。
子午工程系统构成框架图
(1)空间环境监测系统
由地磁(电)分系统、无线电分系统、光学分系统和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构成,用于监测我国境内东经120°子午链和北纬30°纬度线上空的空间环境。
(2)数据与通信系统
建设北京数据中心和八个节点,由通信网络分系统和数据库分系统构成。主要作用是收集、传输、处理、储存和分发数据,促成国际国内数据交换;协调站点、仪器和操作人员。系统以大型专用数据库为核心,以面向科学数据和事务管理的计算机系统为主体设施,利用公用或相关业务部门的专用通信网络作为信息主通道,配以连接子午工程台站到主干网的子午工程专用的子网,是一个面向用户的、可实现国际数据交换的科学支撑平台。
(3)研究与预报系统
由科学运行分系统、研究建模分系统和预报服务分系统构成。科学运行分系统包括科学运行办公室、国际合作办公室、多功能演示厅、学术活动厅;研究建模分系统包括研究与建模虚拟平台(研究平台、建模平台)和专用高性能计算平台;预报服务分系统包括民用预报服务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