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捆绑中国”和“气候债”的评论
中国科学院丁仲礼副院长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
在2009年12月16日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针对新华社记者的提问做了以下的评论。
一、评论美国在长期减排目标设定上“捆绑中国”
1、中美历史排放和现实排放上有着巨大的不可比性。(1)1900-2005年,两国人均累计排放相差20倍;(2)从历史排放总量来看,美国多5倍;(3)美国目前人均排放量是中国的4倍。
2、如果硬要“捆绑”,美国只有提出更高的减排目标,才有资格进行捆绑。我们知道,美国提出的减排目标是,2020年比2005年减排17%;2050年比2005年减排83%。对此,我们作了模拟,结果是以2005年不变人口计算,美国在2006-2050年间,人均排放量为150吨碳。假如全世界都像美国这样排放,2050年的大气CO2浓度将达到600ppmv。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在未来人均排放上肯定会大大小于150吨碳这个“美国目标”。因此,假如中国采取“反捆绑”战术,只要提出“中国在今后人均排放量上力争控制在美国同期排放的70%之内”,美国就会非常被动。而我个人相信,中国是有能力达到这个目标的。
所以我奉劝发达国家提出更高的长期减排目标来,不要“捆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并且相信这种“捆绑”最后只会“将自己的军”。
二、评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气候债言论
1、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这些国家将否定一系列重要的原则,比如“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2、希望发达国家注意,它们的高排放固然有一部分是他们的祖辈造成的,但主要是目前活着的人排放的。当代人总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
3、CO2浓度的增加是有继承性的,这个继承性和一个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福利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4、如果要算气候债,到2005年,发达国家至少已经欠了5万亿美元的债。今后在严格控制CO2浓度增高的前提下,CO2排放权将成为稀缺的商品,那么,发达国家否定气候债实际上就是否认了几万亿美元的债务。
因此,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住,在谈判中一定要把气候债作为一个严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