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技:抗震救灾显身手
人民网记者 赵永新
不是抗震一线,胜似抗震一线。
自5月12日晚上以来,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和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办公楼内一直灯火通明,上百名研究人员紧张而有序地日夜忙碌:全神贯注地接收、处理地震灾区的遥感数据,一丝不苟地解译、分析图像,马不停蹄地把一幅幅清晰的遥感影像送递给抗震救灾的有关部门和灾区前线……
遥感飞机飞赴前线,力争在第一时间获取灾情信息!
地震重灾区通讯中断、道路堵塞,利用遥感技术制作遥感图像成为及时了解灾情的最佳途径。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中科院迅速组建了“汶川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组”;在遥感救灾方面富有经验的对地观测中心和遥感所立即行动起来,着手收集、处理灾区的卫星遥感数据。由于当时灾区阴雨连绵,卫星一时难以获得清晰的地面光学数据。面对困难,中科院的领导马上想到了遥感飞机。于是,5月13日,中科院向国务院主动请缨,递交了紧急飞赴灾区执行遥感监测任务的请示。来自对地观测中心和电子所的16名专家和16名飞行人员很快准备就绪,遥感飞机和观测分析设备整装待命。
14日上午7时许,对地观测中心的2架高性能遥感飞机及相关专家从北京启程,飞赴灾区;
同日下午,遥感所和地理所的5名科研人员也携带3架无人飞机飞抵都江堰……
据介绍,2架高空遥感飞机可分别拍摄高分辨率的光学和雷达图像,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快速获取大面积灾情数据的能力;3架无人机则能在云下超低空飞行,拍摄不易到达地区的清晰图像。
哪片房屋倒塌了,哪里的河道堵塞了,都看得一清二楚14日下午和深夜,遥感飞机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2个架次的雷达航空作业。现场作业组迅速进行数据回放和初级处理,部分快视和纠正数据于15日子夜送达北京,60多名专家挑灯夜战,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在15日上午制出分辨率为0.5米的图像,并在第一时间送交国务院,为抗灾决策发挥了关键作用。
6日上午,记者在对地观测中心采访时看到,办公室里挂满了各个灾区的遥感图像。郭华东主任指着刚刚赶制出来的“汶川县至茂县沿岷江河道航空遥感镶嵌图像”,对记者介绍说:“这是01号遥感飞机5月15日拍摄的,哪里发生了泥石流,哪里的河道堵塞了,都一清二楚。你看,太平驿电站被滑坡大面积覆盖,附近沿线的滑坡掩盖公路连续长500余米,桥梁被冲断……有关部门正根据我们提供的图像,加紧研究对策。”
在处理遥感飞机数据的同时,对地观测中心的专家们还随时接收来自16颗国内外卫星的遥感数据,加工制作出“汶川震后卫星影像图”、“德阳市卫星影像对比图”……等数百幅灾区的图像。这些图像很快送交到国务院有关部门,为评估灾情、防控次生灾害等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决策信息。
为让抗震救灾的有关地方和部门在第一时间获取遥感资料,对地观测中心在17日公布了第一批卫星数据在网上公布,供各有关部门免费下载使用,网址是:http://www.ceode.ac.cn;ftp://159.226.224.5。
“人可以等数据,但数据不能等人!”对地观测中心副主任张兵告诉记者,“后方夜以继日,前方的遥感飞机也随时准备起飞,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就不错过任何一次作业的机会!”
不分白黑、不计名利、不分你我,一切为了抗震救灾!
16日下午1点多,记者离开对地观测中心,到附近的遥感所采访。这里同样是一片忙碌,在零乱的办公室里,熬红了眼睛的顾行发所长边给记者拉椅子边说,“这些天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力争在第一时间把影像资料和分析结果送给救灾需要的部门——这是我们第一次接受采访。”
据介绍,自5月12日下午以来,遥感所就进入全天候工作状态;为了能随时接收卫星和无人飞机发回的数据,专家们24小时守候在电脑前,实在困得不行了,就躺在椅子上临时打个盹儿。已经退休的魏成阶研究员“不招自来”,指导年轻人解译图像,分析灾情,熬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才回家休息一下。减灾研究室主任王世新已经在电脑前连续工作了100多个小时,为解除疲劳,所领导破例允许他可以在办公室里吸烟。
墙上挂的遥感影像图异常清晰:“北川县湔江沿岸大型滑坡分布图”、“理县县城及周边地区受灾情况分布图”、“茂县县城地震灾情分布图”、“汉旺镇灾后航拍图”……其中,“都江堰市5.12地震建筑受损分布图”,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飞赴灾区的飞机上看的遥感影像图之一。
据介绍,自5月15日开始,3架无人机已在重灾区不间断飞行拍摄,获取了大量的超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数据。遥感所和地理所的专家现场解译后快速镶嵌成图,马上送交四川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为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寻找最便捷的救援路径提供第一手资料。在遥感所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了无人飞机拍摄的灾区图片,倒塌的房屋、塌方的道路……全都一目了然。
女研究员周艺在处理这些惨烈的图像时不只一次流下眼泪。她一边强忍着泪水,一边通过电话为在前线救灾的中国地震国际救援中心主任指点方向:哪里需要紧急救援,到哪个乡镇怎么走……
“时间就是生命!”为把1张关乎北川老县城群众安全的卫星影像及时送给有关部门,遥感所的领导在14日晚上1点多给中科院办公厅副主任汪克强打电话,已经休息的汪克强闻讯后马上赶到办公室,在15日凌晨两点半按照国务院信息办的指示,把该图像送交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
除了主动送交,许多与抗震救灾需要的部门和单位纷纷找他们索要遥感图像:交通部、水利部、旅游局、电监会、华能集团,受灾的市、县、区……
“我们也记不清有多少单位了,凡是需要的我们都给,全部是无偿提供!”王世新主任告诉记者。
“为了抗震救灾,与遥感有关的所有单位都调动起来了:东方道尔、国遥万维、二十一世纪、北京视宝……还有无偿提供了无人机的北京安翔;前方的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成都军区、四川省地震局,都与后方密切配合。大家不讲困难、不谈条件、不计名利,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私奉献的精神。”遥感所党委书记谭福安说。
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记者不忍心占用他们的宝贵时间,赶紧告辞。据了解,根据抗震救灾的需要,前方的遥感飞机还在继续飞行拍摄,后方的专家们在继续接收、处理数据的同时,还要更加深入地对比图像、分析灾情、研究次生灾害防控、评估受灾状况、提出灾区重建意见……
坐在出租车上,记者耳畔还响着对地观测中心主任郭华东的话:“救灾需要我们工作多长时间,我们就干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