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灾害
1. 什么叫滑坡?
滑坡是指构成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稳,沿着坡体内部的软弱结构面(带)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性运动的现象。我国山区群众形象地称为“走山”、“地滑”、“土溜”、“垮山”。
2. 滑坡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例如1983年3月7日,我国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洒勒山发生了一起巨大的山体滑坡,为我国北方黄土地区罕见的滑坡灾难。滑坡发生后的3~5分钟的时间内,近6千万立方米的滑坡堆积物掩埋了四个村镇和牲口400余头,造成220人死亡,重伤22人,毁坏农田3千余亩,水库两座。
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2001年5月1日,重庆市武隆县突发山体滑坡,一座八层商住楼被下滑的山体整体压垮,涉及住户30余户,79人遇难。又如,云南金沙江边巧家县大砂坝历史上称为“米粮坝”,1754年发生一次大滑坡,继而发生的泥石流淤埋了巧家古县城,当地人称为“水打巧家城”,“米粮坝”从此变成“大沙坝”。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山西省沁水煤田阳泉矿区是我国知名的矿区之一。1964年由于受采煤的影响,山坡出现了多处东西方向的裂缝,以后逐年加长和增宽。1968年雨季时,发生了体积为65万立方米的切层滑坡,毁坏矿井,并严重威胁山体附近的赛鱼火车站,使行车毫无安全保证。1971年,铁路部门决定搬迁车站,避开险区,共花费资金300多万元。
3. 典型滑坡具有怎样的形态特征?
自然界中的滑坡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一个发育完全的典型滑坡,一般由下列要素组成(如下图):
(1)滑坡体(滑体):指产生了移动的那部分岩土体,既滑坡的滑动部分。
(2)滑动面(滑面):滑坡体与不动体之间的分界面称滑动面。
(3)剪出口:滑动面前端与斜坡面的交线。
(4)滑坡床(滑床):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
(5)滑坡后壁:滑坡体与不动体脱离后在后缘形成的暴露在外面的陡壁。
(6)滑坡洼地:指滑坡后部,滑坡体与滑坡后壁之间被拉开或有次一级滑块沉陷而形成的封闭洼地。有时,滑坡洼地可积水成湖,称为滑坡湖。
(7)滑坡台地:滑坡体滑动后,其表面坡度变缓并呈阶状的台地。
(8)滑坡台坎:由于滑动速度的差异,滑坡体在滑动方向上常解体为几段,每段滑坡块体的前缘所形成的台坎地形。
(9)滑坡前部:常形成滑坡鼓丘和滑坡舌。滑坡鼓丘指位于滑坡体前段由滑体推挤作用而形成的丘状地形。滑坡舌指当滑坡剪出口高于坡脚时,在滑坡体前端出现的舌状形态。
(10)滑坡顶点:滑坡主轴通过滑坡后壁的交点。
(11)滑垫面:指滑坡体滑出剪出口后继续滑动和停积的原始地面。
(12)滑坡侧壁:位于滑坡体两侧的滑床呈壁状,称为滑坡侧。
图3.1 滑坡形态特征示意图
4. 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滑坡?
当斜坡具备了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一些因素如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开挖坡脚、爆破、堆载等)、地震、河流冲刷及地下水的变化等自然因素,或开挖坡脚、堆填加载、破坏森林等人为的因素都可能诱发滑坡。
最常见的自然诱发因素是天降大雨或暴雨,特别是久雨后再突降大雨更容易诱发滑坡。降水流渗入坡体,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加大孔隙水压力,从而诱发滑坡。河流冲刷常常使岸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5. 人类的哪些活动会诱发滑坡?
一些不适当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依山修建公路、铁路、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开挖坡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加大孔隙水压力,从而诱发滑坡。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
(3)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修建重型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矿山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松动,发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活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6. 为什么大地震后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大地震发生时,在强大地震力的作用下,震区内山坡上的不稳定岩、土体变得更不稳定,处于极限平衡的岩、土体变成不稳定的岩、土体,甚至一部分稳定的岩、土体也变成不稳定的岩、土体。由于强烈振动可直接引起斜坡变形、垮塌和滑坡,由于地震力的作用,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强度,使斜坡在地震后一段时间也容易发生滑坡。
7. 什么叫地震滑坡堰塞湖?
地震滑坡堰塞湖是由地震活动引起滑坡(崩塌)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滑坡(崩塌)的堆积物即是堰塞湖的堵塞物,这类堵塞物常被称为堰塞坝、滑坡坝、天然土石坝等等。
地震滑坡堰塞湖的一般形成过程如下:
(1)在原有河流水系,特别是发育在山区的河流水系上,由于地震引发大型滑坡。
(2)原有水系的河谷、河床被地震滑坡形成的堵塞物堵住。
(3)河谷、河床被堵塞后,储水到一定程度后便形成堰塞湖。
8. 滑坡堰塞湖有什么危害?
如果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将淹没堰塞坝上游沿江的城镇、道路和农田,形成灾害。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受水体浸没(软化)、冲刷、潜蚀、溶解、崩塌等作用的破坏。一旦堰塞物被破坏,出现决口,湖水便漫溢而出,形成超常的溃决洪水倾泻而下,造成下游沿岸地区的严重的洪水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汶以北的叠溪镇发生了7.5级强烈地震。千年古城叠溪镇当即为地震滑坡和崩塌所毁灭,500余人随之丧生。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滑坡,堵塞岷江河道,形成地震堰塞湖11个。被滑坡体拦截的江水立即回淹上游村镇。地震后的第45天,即10月9日,高100多米的叠溪堵塞坝崩溃,湖水倾泻而出,高达数十米的洪峰夹带泥沙巨石沿江而下,将下游沿岸村镇、田园一扫而光,数万亩农田庄稼被毁,又有2500多人丧生。造成了我国地震史上罕见的地震次生灾害。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形成了34处堰塞湖。造成部分地区交通中断、城镇被堰塞湖水淹没,并时刻有溃坝的危险。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最大可能库容为3亿立方米。滑坡堵塞坝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严重威胁下游包括绵阳市在内的大中城市的安全。后经疏通河道,人工泄流,才基本排除了险情。
9. 如何减轻地震滑坡堰塞湖的危害?
首先,要由专家进行堰塞性质判断和危险性评估。堰塞湖一般有两种溃决方式:逐步溃决和瞬时全溃。逐步溃决的危险性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一连串堰塞湖发生逐步溃决的叠加,位于下游的堰塞湖则可能发生瞬时全溃,将出现危险性最大的状况。专家可根据堰塞湖的数量、距离,堰塞坝的规模、结构,堰塞湖的水位、水量等进行判断。如堰塞坝是以粒径较小、结构松散的土石堰塞坝,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溃决的。
对于危险性大的堰塞湖,必须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逐步的降低水位,以免造成大的洪灾。
在排险的同时,堰塞湖要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应立即开展对危害严重、情况危急的堰塞湖现场调查评估,进行动态监测,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撤离居住在泛滥范围内的受灾群众,安置抢险救援人员的临时驻扎场所,并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10.滑坡的简易识别方法有哪些?
识别滑坡,对于近年来发生的新滑坡来说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于一些老滑坡或较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的滑坡来说并非易事。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滑坡标志来识别滑坡。
滑坡的标志主要有:
(1)地貌地物标志:滑坡在斜坡上常呈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滑动区斜坡常有异常台坎分布,斜坡坡脚挤占正常河床等。滑动体上常有鼻状鼓丘、多级错落平台,两侧双沟同源。在滑坡体上有时还可见到积水洼地、地面开裂、醉林、马刀树、倾斜或开裂建筑物、管线路工程变形等。
(2)岩土结构标志:在滑坡体内常可见到岩土体松散扰动现象,以及岩土层位、产状与周围岩土体不连续现象。
(3)滑坡边界标志:在滑坡后缘,即不动体一侧常呈陡壁,陡壁只有顺坡向擦痕;滑体两侧多以沟谷或裂缝为界;前缘多见舌状凸起。岩土堆或小型坍塌。
(4)水文地质标志:由于滑坡的活动,使滑体与不动体之间原有的水力联系遭到破坏,造成地下水在滑体前缘成片状或股状渗出。正在滑动的滑坡,其渗出的地下水多为混浊状;已停止滑动的滑坡,其渗出的地下水多为清水,但渗流点下游多有泥砂沉积,有时还生成有湿地或沼泽。
11. 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驰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12. 发现山坡有发生滑坡的迹象时应怎么办?
发现滑坡滑动迹象,应立即向住处在斜坡下方的村、镇、企事业单位、铁路、公路、电力、通讯等部门报告。
有关单位接到报告(包括口头、电话)后,必须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勘察。根据勘察到的情况采取对策。如果观察到的地裂缝长度较大、裂缝宽度增加较快,对下面的村镇、企事业单位或建筑威胁较大时,必须立即进行以下工作:
(1)组织人员对滑坡滑动进行观测,随时注意滑坡动向。
(2)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包括加强管理滑坡区、崩塌区及其相连的河谷地带。比如酌情限制通行、迅速转告危险区的居民、单位及其对岸和上下游的居民、单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
(3)用最快的方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县、地(州)、省主管滑坡灾害的政府部门(如民政局(厅)、省资源要、省救灾办)报告滑坡活动情况和可能形成的灾害情况。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及专家对滑坡发展趋势和可能形成的灾害进行现场调查评估,并制定抗灾、减灾对策。
13. 滑坡发生时可采取哪些避险自救措施?
当位于滑坡范围内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滑坡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坡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发生于甘肃省东乡县的著名的高速黄土滑坡——洒勒山滑坡中的幸存者就是在滑坡发生时,紧抱滑体上的一棵大树而得生。
滑坡是指构成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稳,沿着坡体内部的软弱结构面(带)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性运动的现象。我国山区群众形象地称为“走山”、“地滑”、“土溜”、“垮山”。
2. 滑坡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例如1983年3月7日,我国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洒勒山发生了一起巨大的山体滑坡,为我国北方黄土地区罕见的滑坡灾难。滑坡发生后的3~5分钟的时间内,近6千万立方米的滑坡堆积物掩埋了四个村镇和牲口400余头,造成220人死亡,重伤22人,毁坏农田3千余亩,水库两座。
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2001年5月1日,重庆市武隆县突发山体滑坡,一座八层商住楼被下滑的山体整体压垮,涉及住户30余户,79人遇难。又如,云南金沙江边巧家县大砂坝历史上称为“米粮坝”,1754年发生一次大滑坡,继而发生的泥石流淤埋了巧家古县城,当地人称为“水打巧家城”,“米粮坝”从此变成“大沙坝”。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山西省沁水煤田阳泉矿区是我国知名的矿区之一。1964年由于受采煤的影响,山坡出现了多处东西方向的裂缝,以后逐年加长和增宽。1968年雨季时,发生了体积为65万立方米的切层滑坡,毁坏矿井,并严重威胁山体附近的赛鱼火车站,使行车毫无安全保证。1971年,铁路部门决定搬迁车站,避开险区,共花费资金300多万元。
3. 典型滑坡具有怎样的形态特征?
自然界中的滑坡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一个发育完全的典型滑坡,一般由下列要素组成(如下图):
(1)滑坡体(滑体):指产生了移动的那部分岩土体,既滑坡的滑动部分。
(2)滑动面(滑面):滑坡体与不动体之间的分界面称滑动面。
(3)剪出口:滑动面前端与斜坡面的交线。
(4)滑坡床(滑床):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
(5)滑坡后壁:滑坡体与不动体脱离后在后缘形成的暴露在外面的陡壁。
(6)滑坡洼地:指滑坡后部,滑坡体与滑坡后壁之间被拉开或有次一级滑块沉陷而形成的封闭洼地。有时,滑坡洼地可积水成湖,称为滑坡湖。
(7)滑坡台地:滑坡体滑动后,其表面坡度变缓并呈阶状的台地。
(8)滑坡台坎:由于滑动速度的差异,滑坡体在滑动方向上常解体为几段,每段滑坡块体的前缘所形成的台坎地形。
(9)滑坡前部:常形成滑坡鼓丘和滑坡舌。滑坡鼓丘指位于滑坡体前段由滑体推挤作用而形成的丘状地形。滑坡舌指当滑坡剪出口高于坡脚时,在滑坡体前端出现的舌状形态。
(10)滑坡顶点:滑坡主轴通过滑坡后壁的交点。
(11)滑垫面:指滑坡体滑出剪出口后继续滑动和停积的原始地面。
(12)滑坡侧壁:位于滑坡体两侧的滑床呈壁状,称为滑坡侧。
图3.1 滑坡形态特征示意图
4. 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滑坡?
当斜坡具备了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一些因素如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开挖坡脚、爆破、堆载等)、地震、河流冲刷及地下水的变化等自然因素,或开挖坡脚、堆填加载、破坏森林等人为的因素都可能诱发滑坡。
最常见的自然诱发因素是天降大雨或暴雨,特别是久雨后再突降大雨更容易诱发滑坡。降水流渗入坡体,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加大孔隙水压力,从而诱发滑坡。河流冲刷常常使岸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5. 人类的哪些活动会诱发滑坡?
一些不适当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依山修建公路、铁路、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开挖坡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加大孔隙水压力,从而诱发滑坡。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
(3)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修建重型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矿山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松动,发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活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6. 为什么大地震后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大地震发生时,在强大地震力的作用下,震区内山坡上的不稳定岩、土体变得更不稳定,处于极限平衡的岩、土体变成不稳定的岩、土体,甚至一部分稳定的岩、土体也变成不稳定的岩、土体。由于强烈振动可直接引起斜坡变形、垮塌和滑坡,由于地震力的作用,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强度,使斜坡在地震后一段时间也容易发生滑坡。
7. 什么叫地震滑坡堰塞湖?
地震滑坡堰塞湖是由地震活动引起滑坡(崩塌)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滑坡(崩塌)的堆积物即是堰塞湖的堵塞物,这类堵塞物常被称为堰塞坝、滑坡坝、天然土石坝等等。
地震滑坡堰塞湖的一般形成过程如下:
(1)在原有河流水系,特别是发育在山区的河流水系上,由于地震引发大型滑坡。
(2)原有水系的河谷、河床被地震滑坡形成的堵塞物堵住。
(3)河谷、河床被堵塞后,储水到一定程度后便形成堰塞湖。
8. 滑坡堰塞湖有什么危害?
如果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将淹没堰塞坝上游沿江的城镇、道路和农田,形成灾害。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受水体浸没(软化)、冲刷、潜蚀、溶解、崩塌等作用的破坏。一旦堰塞物被破坏,出现决口,湖水便漫溢而出,形成超常的溃决洪水倾泻而下,造成下游沿岸地区的严重的洪水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汶以北的叠溪镇发生了7.5级强烈地震。千年古城叠溪镇当即为地震滑坡和崩塌所毁灭,500余人随之丧生。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滑坡,堵塞岷江河道,形成地震堰塞湖11个。被滑坡体拦截的江水立即回淹上游村镇。地震后的第45天,即10月9日,高100多米的叠溪堵塞坝崩溃,湖水倾泻而出,高达数十米的洪峰夹带泥沙巨石沿江而下,将下游沿岸村镇、田园一扫而光,数万亩农田庄稼被毁,又有2500多人丧生。造成了我国地震史上罕见的地震次生灾害。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形成了34处堰塞湖。造成部分地区交通中断、城镇被堰塞湖水淹没,并时刻有溃坝的危险。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最大可能库容为3亿立方米。滑坡堵塞坝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严重威胁下游包括绵阳市在内的大中城市的安全。后经疏通河道,人工泄流,才基本排除了险情。
9. 如何减轻地震滑坡堰塞湖的危害?
首先,要由专家进行堰塞性质判断和危险性评估。堰塞湖一般有两种溃决方式:逐步溃决和瞬时全溃。逐步溃决的危险性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一连串堰塞湖发生逐步溃决的叠加,位于下游的堰塞湖则可能发生瞬时全溃,将出现危险性最大的状况。专家可根据堰塞湖的数量、距离,堰塞坝的规模、结构,堰塞湖的水位、水量等进行判断。如堰塞坝是以粒径较小、结构松散的土石堰塞坝,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溃决的。
对于危险性大的堰塞湖,必须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逐步的降低水位,以免造成大的洪灾。
在排险的同时,堰塞湖要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应立即开展对危害严重、情况危急的堰塞湖现场调查评估,进行动态监测,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撤离居住在泛滥范围内的受灾群众,安置抢险救援人员的临时驻扎场所,并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10.滑坡的简易识别方法有哪些?
识别滑坡,对于近年来发生的新滑坡来说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于一些老滑坡或较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的滑坡来说并非易事。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滑坡标志来识别滑坡。
滑坡的标志主要有:
(1)地貌地物标志:滑坡在斜坡上常呈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滑动区斜坡常有异常台坎分布,斜坡坡脚挤占正常河床等。滑动体上常有鼻状鼓丘、多级错落平台,两侧双沟同源。在滑坡体上有时还可见到积水洼地、地面开裂、醉林、马刀树、倾斜或开裂建筑物、管线路工程变形等。
(2)岩土结构标志:在滑坡体内常可见到岩土体松散扰动现象,以及岩土层位、产状与周围岩土体不连续现象。
(3)滑坡边界标志:在滑坡后缘,即不动体一侧常呈陡壁,陡壁只有顺坡向擦痕;滑体两侧多以沟谷或裂缝为界;前缘多见舌状凸起。岩土堆或小型坍塌。
(4)水文地质标志:由于滑坡的活动,使滑体与不动体之间原有的水力联系遭到破坏,造成地下水在滑体前缘成片状或股状渗出。正在滑动的滑坡,其渗出的地下水多为混浊状;已停止滑动的滑坡,其渗出的地下水多为清水,但渗流点下游多有泥砂沉积,有时还生成有湿地或沼泽。
11. 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驰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12. 发现山坡有发生滑坡的迹象时应怎么办?
发现滑坡滑动迹象,应立即向住处在斜坡下方的村、镇、企事业单位、铁路、公路、电力、通讯等部门报告。
有关单位接到报告(包括口头、电话)后,必须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勘察。根据勘察到的情况采取对策。如果观察到的地裂缝长度较大、裂缝宽度增加较快,对下面的村镇、企事业单位或建筑威胁较大时,必须立即进行以下工作:
(1)组织人员对滑坡滑动进行观测,随时注意滑坡动向。
(2)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包括加强管理滑坡区、崩塌区及其相连的河谷地带。比如酌情限制通行、迅速转告危险区的居民、单位及其对岸和上下游的居民、单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
(3)用最快的方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县、地(州)、省主管滑坡灾害的政府部门(如民政局(厅)、省资源要、省救灾办)报告滑坡活动情况和可能形成的灾害情况。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及专家对滑坡发展趋势和可能形成的灾害进行现场调查评估,并制定抗灾、减灾对策。
13. 滑坡发生时可采取哪些避险自救措施?
当位于滑坡范围内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滑坡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坡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发生于甘肃省东乡县的著名的高速黄土滑坡——洒勒山滑坡中的幸存者就是在滑坡发生时,紧抱滑体上的一棵大树而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