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看山地科学
邓 伟

  汶川大地震惊骇世界,其震害巨大,次生灾害破坏和影响深重,实属历史罕见。大地震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带给科技界许多醒示和深思:中国是山地大国,高山、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70%,山区的发展如何又好又快?城镇、道路和重要基础设施如何防御地质灾害?现有的科技支撑能力差在哪里?其潜在的重大影响是什么?这是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命题。

  从汶川大地震的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看,科技对山区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多山显现多种雄美,但也平添险峻,暗藏灾害威胁。我国山地特别是西南横断山脉,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极端复杂,是地震多发区,也是陆表过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剧烈变化区,给山区发展与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但我们对这些发生的深层次机理还缺乏足够的了解。

  从国土与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方面看,目前山地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深入性都远远不够,包括针对性的科技投入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山区发展的需要,而山区长期扮演着多样资源输出、发挥巨大而不可替代的环境屏障功能的重要角色。然而,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新构造运动(地震)的活跃,以及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山区将怎样响应?存在何等风险和危机?目前的科学认识水平很难确切回答这些极为复杂的问题,因此,使我们在山区发展与安全管理方面,特别是在山区重大灾害应急上暴露出科技基础存在更多的薄弱方面。

  我们应当从汶川大地震中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山地科学研究亟待全面系统加强,许多涉及山区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亟待破解,特别需要在“中国山地格局、过程与功能”、“减缓和预警山地灾害理论、方法与技术”、 “山区人—地关系协调机制、战略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推动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重大突破。我们应当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关注山区发展的综合性科技问题,这是一个现在必须面对并给予足够重视的科学领域。

  从世界范围看,多山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山区发展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国外重大研究计划非常关注山地的综合性问题。早在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中,就开展了“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的专题研究。而后又在1974年发表了要加强山地环境研究的“慕尼黑宣言”。在美国宇航局的固体地球科学未来25年研究设想中也指出,地球表面一直处于自然变化之中——地震、火山喷发、破坏性洪水、泥石流、滑坡和其它自然灾害,认识地球表面的这些变化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挑战。

  山地是集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表层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加强对山地的过程研究与规律认识,包括次生山地灾害的预测、预警与防治,以及山区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与主体功能认识,对国家山区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性。

  汶川大地震使我们更深刻醒悟到:加强山地研究,发展山地科学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是刻不容缓的长期重大科技任务。
共有  人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