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家族成员
三、武陵山熊猫
1978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令红、林玉芬、长绍武与湖南省博物馆的袁家荣等联合组成的一支野外队,在湖南西北部进行调查时,在保靖县洞泡山一洞穴堆积物中发现了武陵山熊猫化石。
武陵山熊猫的发现经过
武陵山熊猫产地位于湖南保靖县洞泡山一个石灰岩洞穴,洞内堆积物丰富,含有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发掘武陵山熊猫化石的技师长绍武讲:大约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早饭后上工不久,在距洞壁不远的黄灰色砂质粘土里发现了一个长臂猿牙齿。这件标本出土时周身粘附着浅黄色砂质土,胶结坚实。牙齿在手电光下闪闪发亮,令人兴趣倍增,站在我身旁的领队王令红说:长臂猿的现生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南方更新世化石地点里,常常见到长臂猿、熊猫和巨猿埋藏一起,这种现象会不会在我们这里出现呢?要多加观注。
长绍武接着说:也许是巧遇,就在长臂猿出土的地层里果真发现了熊猫化石,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巨猿。
武陵山熊猫化石层位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
含武陵熊猫化石的地层根据王令红的描述计有如下4层:
(1)钟乳石盖板,含中国乳齿象化石。厚30cm;
(2)浅棕色亚粘土。厚30cm;
(3)浅黄色粉砂土,钙质胶结。含武陵山熊猫、长臂猿、剑齿象、犀、貘、野猪、鹿、水牛等化石,厚30cm;
(4)深棕色亚粘土,不含化石。可见厚度10cm。
武陵山熊猫的定位
王令红、袁家荣等为了给武陵山熊猫化石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们观察了广西柳州笔架山和湖北建始龙骨洞出土的熊猫标本,发现湖南武陵山、湖北龙骨洞和广西笔架山的材料在牙齿形态和个体大小上都十分一致。于是,他们把这三个地点(洞抱山、龙骨洞和笔架山)的材料一并研究。并把湖北建始龙骨洞的V.5097号作为正型标本。
王令红、袁家荣等认为,标本V.5097的基本特征,例如牙齿的附尖及嚼面上的釉质皱纹,其发育程度介于小种熊猫与巴氏熊猫之间。再者,上第四前臼齿长和宽,下第一臼齿长和宽也是介于小种熊猫与巴氏熊猫之间。
小种熊猫
上第四前臼齿长20mm,宽13mm;下第一臼齿长18mm,宽21mm。
武陵山熊猫
上第四前臼齿长24mm,宽17mm;下第一臼齿长23mm,宽25mm;
巴氏熊猫
上第四前臼齿长28mm,宽19mm; 下第一臼齿长27mm,宽29mm。
以上特征显示,武陵山、建始等地点的熊猫是小种熊猫与巴氏熊猫之间的一个过渡成员,可视为一个新亚种 Ailuropode melanoleuca wulingshanensis (拉丁文意思:熊猫武陵山亚种)。
武陵山熊猫的地质时代,研究者根据伴生动物群的古老性质,例如早已绝迹的乳齿象、硕豪猪、小猪等,鉴定为早更新世晚期,距今160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