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年一门课 受用贯吾生

这是作者保存的当年华罗庚先生作此报告时,现场发放的报告材料

华罗庚先生在报告一开始,就以一首精彩的诗句博得满堂喝彩,那是一首按照词牌《浪淘沙》填写的好诗词:

“ 人类识自然,探索穷研,…… 蜂房秘奥未全揭,待我向前。”

好一个“待我向前” !哪怕是这么个并不十分起眼的问题,华罗庚先生并不轻易放过,把它分析的那么透彻,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一幕生龙活虎的“数学大戏”来。没有深邃的眼力,没有到家的功底,岂能为之,又岂能靓之!?

《从单位圆谈起》的讨论班则是这方面更为突出的例子。

在我们快毕业的那段时间里,中山大学吴兹潜和林伟来到中国科技大学做学术访问,于是组织起这个讨论班。当时我并不是讨论班的正式成员,只是帮助做些联络和组织工作,把每次讨论的题目和内容事前在数学所周知于众等,有时我也参加旁听。当时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样稿,每次只要把具体题目填上去就可以“交换”到数学所了。

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我加深了对华罗庚这种风格的体会和了解。因为,正是华罗庚先生在给我们讲解析函数和调和函数时,他引入了黎曼映照定理。于是,在具体的“单位圆”和一般的“单连通域”之间,就不再存在什么“阻隔”了。后者里的问题就转化为前者里的问题,也就是说,华罗庚先生用“单位圆”搭起了又一个“大戏台”。在这个“戏台”上,从“单位圆”一直“唱”到“典型域”,好不壮观,令人称绝!

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的主要精力投向管理工作。尽管如此,在那些与数学并无十分关系的繁琐工作中,华罗庚先生的这种处事风格照样可以给我提供不少启示。这里仅举一个小小的例子。鉴于工作中大量的是一般性“规定动作”,我就着力探索一些具体的“自选动作”,并让后者与前者能相互连通起来。这样做,对于提升工作效果,并得到认可颇有裨益。

笔者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国家已走过了60个年头。在这样有意义的时段里,人们自然会回过头去细数那些对我们国家贡献最大的人物和事情。华罗庚先生有幸当选为“感动中国的100位人物”,这正是人民的众望所归。华罗庚先生那种高尚的“人梯——通天塔”精神,以及他为实现这种追求所做的种种事情及其巨大贡献,犹如云霞千色,斑斓在天,世人仰视,大美永在!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