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年一门课 受用贯吾生

尤其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华罗庚先生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教学相长”的长处。到了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华罗庚先生亲自主持两个讨论班,一个侧重理论,一个侧重应用,分别吸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我记得,同班的同学当中,温寰海、刘彦佩、肖玲等都参加了讨论班。在讨论班上,一旦学生提出了一些好的想法,华罗庚先生就给予鼓励和赞扬。我曾听到当时系里的总支书记姜清海(一位从部队转业的上校军官,非常配合华罗庚先生的工作)很兴奋地说过:“华罗庚先生对学生们在讨论班里的表现很满意,曾夸奖有的学生的数学水平,已不在一些助教之下。”在讲授的同时,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班,这是华罗庚先生的又一创举。

华罗庚先生创立的这门课程,对中国科技大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宛如一股巨大的“气场”。大师虽去,“气场”犹存,影响力久远。并得到龚升先生等一批批后来人代代相传,薪火不息。在半个世纪里,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的条件并不优越(有时甚至很恶劣),但是它的基础教学水准始终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直至今天仍然如此。这与华罗庚先生开创时打下的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时光的力量是巨大的,长长的半个世纪,会把人间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化解掉、吞噬掉。然而,华罗庚先生这门课程,以及他在这门课程中承载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习习发光。此时此刻,在纪念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我用这首小诗表达我对华罗庚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天下之乐,何如此学
         --听华罗庚先生讲课
   三尺小讲台,巨人足下踱。
   木硬不留迹,步步刻心所。
   黑板有幽径,通向数王国。
   何为豁达时?厚书读到薄。
   时忆千金语,催我常求索。
   吾虽鲜作为,积步尚自觉。
   何处寻仰仗,华老一门课。
   五十年后看,化作一片乐。
   呜呼,
   天下之乐,何如此学!
   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甘当人梯的脊梁

1963年我大学毕业,并留系工作。当时华罗庚先生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副校长,而且仍兼任着数学系主任一职,但是他的工作重心业已转移到中国科技大学这边来了。正是在这种态势下,一留校就让我担任华罗庚先生的学术秘书,帮助他处理业务上的一些事务。

在我的印象中,华罗庚先生对他的研究生非常关切,为了方便与他们接触,就让这些研究生的关系一律都转到中国科技大学来。这些研究生集聚在一起,熙熙攘攘,生机蓬勃,构成一支锐气十足的学术团队。他们当中包括孙继广、钟家庆、陆洪文、冯克勤、裴定一、徐伟瑄、曽宪立、林秀鼎、那吉生、贺祖祺等。

对于这批研究生,尽管还有王元先生和龚升先生一同协助指导,但是华罗庚先生自己一点也不松怠,仍然是亲自部署,身传言教,严格要求。因此,华罗庚先生的办公室就成了他指导研究生,并一起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小教室。
华罗庚先生的办公室在中国科技大学玉泉路校园的办公楼的二层上,研究生们以及我都住在与办公楼紧邻的教一楼,只要华罗庚先生一招呼,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