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与科学同行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生会多年来在科学普及方面积极努力,定期开展各项科普教育活动。
1.在化学所公众开放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暑期学校、本科生夏令营、中学生夏令营等活动中,多次提供志愿者服务,进行科普实验的演示和讲解、科普活动的引导参观,向来访大众展示了化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2.组织我所研究生拍摄化学题材科普视频,参加院团委科普创新大赛,在获得优秀赛绩的同时,积极承担科普义务,扩大科普工作的影响力。
3.在所内活动中,积极展开科普融合创作的工作。显微摄影大赛是在全所具有重要影响力、与科研结合紧密的科普创新活动,通过征集和展示大家在日常实验中获得的显微照片(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展现化学世界的微观美。
4.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工作是新形势下科普工作重要方向之一,我所建立团委、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目前关注人数已经超过500人,文章阅读次数达上千次,在广大青年中具有重要影响力。通过此平台积极发布科普创新视频、显微摄影大赛作品,面向社会公众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摘要:奇妙的大自然中,许多生物虽然无法用语言交流,却能够靠发光传递信息,比如水母。基于此,科学家发明出灵敏的力致发光传感器,并利用精确书写的手段,实现力致发光传感器图案的大规模精确控制。比如光子皮肤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在人机互动,可穿戴设备上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少人见过这种药名上有“左右”的药物。而许多东西也要区分左右,如左右手、左右胳膊等等,难道药物也有左右之别? 其实药物命名上的左右是一个与“旋转”有关的话题,现实中,其“旋转”的方向还是很重要的,甚至重要到性命攸关的程度。
见所未见的世界,一直是科学探索的重要目标。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物理学家,因为他们帮助人类看清了生命更具体的细节,微观世界从此变得“高清”,生物化学也将迎来爆炸性发展的全新时代。 简单的说,在低温的环境下使用透射电镜进行显微的技术就是冷冻电镜技术,简称冷冻电镜。 从前,人们认为电子显微镜技术无法应用于生命分子的观察与分析,因为强大的电子束会摧毁生物分子中的内部结构以及分子。通过低温冷冻技术,可以极大降低电子束对生物分子和生物样品的结构破坏。通过快速冷冻使蛋白质和其所在的水环境可以保持蛋白的结构以及天然的活性状态,从而我们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接近于生理状态的生物大分子结构。
北京时间10月4日17时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学奖授予瑞士科学家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Joachim Frank,英国科学家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用于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结构测定。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