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中国科学院网信办指导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

民族馆> 风情篇> 土族

民族概述
中华英才
各族人口
民族分布
自治地方

土 族

毡帽与“扭达”
迎宾待客三杯酒
佑宁寺与土族的绘画和砖雕艺术
应用广泛的刺绣工艺
家曲与山歌
古老的狂欢节——纳顿
轮子秋
安昭与婚礼舞

 

佑宁寺与土族的绘画和砖雕艺术

  土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后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互助土族地区兴建起格鲁派寺院郭隆寺,清雍正时赐名佑宁寺。此后土族地区修建了很多寺院,但佑宁寺仍是土族地区最大的寺院,号称湟北(青海湟水北部地区)诸寺之母。历史上互助、大通、乐都一带的寺院大都为佑宁寺的分支属寺。这些寺院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土族、藏族人民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明末清初时,佑宁寺的僧众一度曾达到6000人,是当时青海第一大寺院。

  土族的绘画与雕刻艺术,是与藏传佛教信仰密切相关的。土族有一些专门从事绘制挂轴佛像和佛经故事壁画,以及佛像雕塑的僧俗工匠。他们同时也擅长在寺院及民居建筑的栋梁和门窗上绘制或雕刻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图案。人们把从事这种行业的人称为“热贡拉索”,把这种颇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称为“热贡艺术”。

  另外,土族与当地的回、汉等民族一样,也擅长砖雕艺术,即用泥或砖为原料,进行雕塑艺术创作或建筑装饰的艺术形式。砖雕一般分提活、刻活两种。前者将粘土泥用手或模具制成龙、凤、狮及各种花鸟虫鱼等,入窑烧制;后者在青砖上刻制各种浮雕。常见于寺院、民宅等各种建筑物上,多集中于拱门、院墙、影壁、花坛等处。土族砖雕图案多山水景物与吉祥文字巧妙连缀,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湛,充分显示了土族人民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