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馆> 风情篇> 畲族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多行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以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的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祖图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娘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当晚的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赶到新郎家,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到新郎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婚后的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规矩在畲乡仍流行。 

  在渐江西南山区,常常可以看到畲族行嫁的场景:一群欢天喜地的青年人簇拥新郎及新娘,从山路上或田埂上经过,一边行走,一边对歌。一般是新郎新娘对唱,若新人不善唱,则由伴朗伴娘代之。唱情歌是表达情意和心中的欢乐;唱杂歌是新郎新娘双方的亲友比高低赛智慧。行嫁,是步行出嫁。明末清初,有些地区的畲族受汉民的影响,开始流行出嫁女坐花轿。改革开放后,山区交通越来越便利,迎亲时,新娘乘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小轿车的越来越多。 要想领略行嫁风情,最好到不通公路的山村去。

  畲族青年男女恋爱时唱的情歌,生动感人,过耳难忘。求爱时,男唱:“砍好柴禾下山岗,三叉路口等少娘;有心问你一句话,金鸡能否配凤凰?”女答:“娘村有个观音堂,你郎拜佛又烧香;早托媒人来完亲,有情定会配成双。”初恋时,男唱:“郎子砍柴高山头,心想妹子开歌喉;有情妹子应一句,解开郎子百日愁。”女答:“小鸟初飞怕风冷,妹子恋郎难开声;不是妹子喉咙哑,只恐郎哥不领情。”互赠定情信物时,女的送花腰带给男的时唱:“一条腰带三尺长,送给贤郎带身上;真心相爱有情义,地久天长结鸳鸯。”男的送给姑娘一条手巾时唱:“一条手巾两头青,手巾中间是郎心;洗脸擦汗面对面,揣在怀里心连心。”(据《畲族风俗志》,施联朱编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