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与产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些亚太地区开创极大规模卫星企业的都没有经得起考验。虽然现在乐观和希望又有所抬头,但是许多危机后遗症仍滞留在这一地区。“对于没有完全筹集足够的工程资金的公司来说,情况会更危险。这一类的工程有Laostar、AceS、APMT、MA和Telkom。由于Telkem已经筹备了相当数额的资金,相信它将会发射第一颗卫星,而且其市场是现成的。”1998年末一位欧洲卫星业分析家说,而其他的工程就不是这种情况,人们对这些工程的可行性持有浓厚的怀疑态度。事实上,卫星提供商为了卖出产品,开始向纵向结构发展,其中也包括经营方式,这样,这些工程就可能会找到筹资的方法。例如,劳拉公司宣布该公司对Laostar工程很感兴趣,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则对AceS工程很感兴趣。因此,通过国际大公司的资助,一些已经停滞的工程可能会重新启动,藉此,这些大公司也能够扩大其覆盖面。对于已经拥有卫星轨道位置的工程项目来说,复活的机会更大一些。
最近公布的消息说,亚洲卫星电信公司(Asiasat)的所有权已经易主。这表明在未来一个月内,该地区的交易可能会很频繁,而且其中可能会有一些重大交易。Asiasat目前已经向洛杉矾的休斯航天与通信公司订购了一个备份卫星。这颗卫星是Asiasat3S卫星,计划于1999年末结束的Asiasat卫星。
随着卫星业巨头的涌入,那些原先的好机会可能会转眼即逝。地区性政治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外国大卫星公司迅速地买走了轨道位置和卫星,这在当地会否成为人们议论的重点话题?不论怎么说,正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促成了该地区卫星梦想的形成。而这些梦想是否现实是另外一回事。无论是谁忽视了该地区的民族主义情感,都会冒一定风险,而后果也只能自负。
最后的问题与实质性经济方程相关。需求潜力和实际产生收益的业务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90年代初期和中期显得非常理想的卫星硬件与业务搭配形式,到了90年代末期可能已经不符合这一地区的需要。
码头上堆起一摞集装箱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集装箱装满货物才会有用。同样道理,随着这一地区卫星容量的迅速增长,管理层和股东们最关心的应该是已有卫星容量和新卫星容量被充分利用。正因为如此,未来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就是要让亚太地区的卫星容量得到充分的利用。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