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种,属于爬行动物四大类中的有鳞目下的蛇亚目。蛇亚目,体型的大小相差十分悬殊,其舌头却是非常敏感的化学探测器,可以探测周围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
  蛇是卵生或卵胎生动物,有羊膜卵;皮肤干燥,被有鳞片或甲板,像盔甲一样保护着全身;蛇是变温动物,体温是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不像哺乳动物一样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蛇喜欢湿润温暖的环境,害怕干燥寒冷。 蛇种类繁多,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蛇的生活方式有树栖,半水栖,水栖,陆栖,穴居等。
  蛇种类繁多,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蛇的生活方式有树栖,半水栖,水栖,陆栖,穴居等。 【详细】
体型各异,相差悬殊
  蛇类体型的大小,相差十分悬殊。最大的蟒蛇长可达10米,直径可达25厘米,体重可达70公斤。而我们常见的蛇,一般体长都在1~1.5米,直径2~5厘米,体重0.5~1公斤。最小的盲蛇,体长只有十几厘米,体重只有几克,简直和蚯蚓差不多……【详细】
魔幻蛇眼
  蛇的眼睛看起来又圆又亮,但视力并不强,只能辨别物体的移动。蛇的眼睛上没有活动的眼睑,只有一层固定的透明薄膜,所以它的眼睛看起来永远是睁开的……【详细】
蛇的第六感:红外成像
  很多动物都能感知红外线,但蛇类是动物当中已知进行红外线成像的唯一群类。这得益于蛇的特殊感觉器官:颊窝或唇窝。【详细】
蛇的鼻耳舌
  蛇有一对鼻孔,它的嗅觉十分灵敏。此外,蛇还有两个在口腔前方开口的弯曲小管,这是它的化学感受器,兼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这些器官对蛇类寻找食物和跟踪动物很有用处。【详细】
无脚行千里:奇妙的活动方式
  蛇能在地面上快速爬行的原因,在于其没有胸骨,而肋骨可以前后自由活动。当肋皮肌收缩的时候,肋骨向前移动,这就带动鳞片前移,但这时只是鳞片动而蛇身不动,接着鳞片向后移动时,鳞片的后缘就和凹凸不平的地面接触,靠反作用力把蛇身推向前方。【详细】
生殖:延续种群的手段
  蛇多在每年3~5月进行交配。这时,两条蛇缠绕在一起,有时还把身子直立起来。雄蛇在尾基两侧有一对交配器,在交配前从肛孔伸出体外,有如一对短粗、表面带肉刺的棒状体,但交配时只用其中的一个,外行人常认为蛇长出两只脚……【详细】
下蛋还是产仔?
  蛇具有卵生和卵胎生两种生殖方法。
  卵生就是雌蛇在交配以后,把卵排出体外,在体外孵。不同的蛇,产卵的数目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大部分的蛇类属于卵生,通常一年只产一次卵;有的热点地区的蛇,春秋可以产2次卵。蛇蛋与鸟蛋不同,外壳是一层革质的卵壳……【详细】
毒蛇咬伤后果严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每年估计有500万人被蛇咬伤,多达250万人因毒蛇咬伤中毒;每年至少有10万人因蛇咬伤致死,而因毒蛇咬伤造成的截肢和其他永久性残疾的人则是这一数字的大约3倍之多……【详细】
为什么会中毒?
  中国蛇类有两百多种,其中毒蛇约五十种。以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毒蛇种类较多,东北、西北毒蛇种类虽少,但个别地方的数量较大……【详细】
被毒蛇咬伤怎么办?
  人被毒蛇咬伤以后,毒液注入人体的皮下组织或肌肉组织的淋巴间隙中,随淋巴液慢慢扩散,最后进入静脉,随血液流至身体各处。这扩散比较缓慢,如及时抢救,病情可大大减轻。如毒液直接注入血液……【详细】
避免伤亡:科学家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熊郁良和王婉瑜两位科学家近三十年一直是与蛇为舞,主要研究蛇药和蛇毒。两人经过多年研究,成功研制了“蛇伤急救盒”;经其药物治疗的这些伤病员有七千多例。【详细】
蛇毒再利用:变险为利
  科学家从眼镜王蛇毒中成功提取出一种抗菌肽,有望替代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菌肽是一种参与固有免疫的小分子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构成宿主防御细菌、真菌等入侵的重要分子屏障,是人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当有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内的抗菌肽会杀灭它,减轻感染……【详细】
有史以来最大的蛇
  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在哥伦比亚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蟒蛇残缺化石,研究人员将这条巨蟒命名为Titanoboa cerrejonensis……【详细】
最大水栖蟒蛇
  绿森蚺(green anaconda)是原产地在亚马逊河、南美洲的沼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栖蟒蛇之一,最长可达10公尺,重225公斤以上……【详细】
世界最长蟒蛇
  网纹蟒,又称霸王蟒,大型蟒蛇,世界最长之蟒蛇。因两眼延伸到嘴角、身体背部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复杂的钻石型黑褐色及黄或浅灰色的网状斑纹花纹,故得名“网纹蟒”。一般约 25 - 35 尺,4.5-6米,最长可达10余米。目前已濒临绝种。【详细】
中国最大的蛇
  中国分布的蟒蛇主要有分布于北方的东方沙蟒(Eryx tataricus Lichtenstein)和南方的缅甸蟒(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左图)。东方沙蟒体型较缅甸蟒小,最长4m左右;缅甸蟒最长体长可达8m左右。因此缅甸蟒是中国最大的蛇类。【详细】
最小的蛇
  盲蛇是世界上最小的蛇,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蛇,不但吐舌头,和一般蛇信一样,和一般蛇一样采蛇行方式活动,不过未带毒性,身上披着黑上鳞片,遇光会产生反射有如金属,所以又称“铁线蛇”。【详细】
  蛇作为一种古老的生物,与人类互动频繁,并在各地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中国文化中,蛇的形象颇为复杂,既有神格,亦具妖格;在南岛文化中,蛇成为民族图腾文化中的典型崇拜物;在希腊文化中,同样流传着众多与蛇相关的故事。
中华文化中兼具神格与妖格的蛇
  中华文化的图腾龙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其主体:身体,便是以蛇为主。龙的很多习性也有蛇的影子,如入地、下水。【详细】
高山族排湾人的蛇图腾崇拜
  高山族排湾人对蛇的崇拜历史悠久,传承时间长。 排湾人中流传着不少关于灵蛇产卵化生排湾始祖的神话传说。对于排湾人来说,他们相信自己与蛇有血缘关系,蛇是自己的祖先。【详细】
西方文化中的蛇类形象
  希腊神话中,有很多关于蛇的神祇及与蛇相关的故事。在神话世界中本来拥有颇高神格的厄客德娜,是一头上半身是妖艳女性,下半身却是大蛇的妖怪;宙斯的其中一个情妇拉弥亚也是一头半人半蛇的妖怪。【详细】
  蛇是2009年《科学美国人》所评出人类最害怕十大事物之首。为何怕蛇?很多人说不清:没和蛇打过交道也会闻蛇色变。事实上,怕蛇与否不仅仅是胆大胆小的问题,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怕蛇是本能反应,其并非在生活中习得,而是人类祖先的遗传。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种危险源,如果也存在于古代环境,会比仅存在于现代环境中的危险物更容易引发人的害怕情绪。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必须要具有眨眼间发现蛇并迅速远离它的能力,这样才能生存下来。这种集体潜意识式的遗传,导致人们高估蛇的威胁系数。 【详细】
信息来源: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蔡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