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中国网:国家动物博物馆:带你领略生命的真谛
时间:2009-06-10
博物馆大厅。 贾达明 摄
鸟类生态景窗。 买国庆 摄
人物为复原后的墓主人辛追。 买国庆 摄
鸟类展厅。 贾达明 摄
哺乳类动物展厅。 买国庆 摄
光影效果的蝴蝶展厅。 买国庆 摄
小朋友畅游动物知识海洋。 买国庆 摄
你对神秘莫测的动物世界充满好奇,你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志愿者,你想要了解动物学知识,或者你只是喜欢动物、对动物感兴趣……只要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有一个地方你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近日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动物博物馆。
依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建成的国家动物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北辰西路,由动物标本馆和动物展示馆两部分组成。作为我国最大的动物类专业博物馆,展示馆展示了5000多件动物标本,几乎包括了中国版图上的所有动物种类。动物标本馆则是亚洲馆藏量最大的动物标本收藏机构,馆藏各类动物标本530余万号。采于1842年的欧亚红尾鸲,世界极度濒危鸟类——目前野外数量已不足100只的黑嘴端凤头燕鸥,当年发现大熊猫的法国传教士大卫同大熊猫一起采集的昆虫标本,马王堆出土的2000年前的昆虫……这些在别处难得一见的珍品标本在这里不胜枚举。
据馆长黄乘明介绍,博物馆面向所有不同年龄性别的普通大众,依托动物所资源最大限度满足观众需求。除参观外,博物馆还将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如野外考察、昆虫采集、标本制作等,特别热衷研究动物的观众甚至可以通过这里与国内一流动物学家建立密切联系,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研究当中。所有这一切都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大家对动物的热爱,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百年传承 馆藏标本亚洲第一
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为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建成的国家动物博物馆,集动物标本收藏与展示、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生物多样性描述与编目为一体,是一个代表国家水平的专业博物馆。依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背景,博物馆系统全面地将科学知识与精美的动物标本展品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种展览方式和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广大参观者学习和了解动物学知识。
展示馆作为一个生态文明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基地,下设动物多样性与进化、无脊椎动物、鸟类、濒危动物、蝴蝶、昆虫、动物与人、精品等10个展厅,另设可供参观者休闲娱乐的咖啡厅和4D电影院,可使参观者来此汲取专业知识的动物科学主题书店和开放式讲堂。集声光电多媒体、生态环境重现、视屏手段等现代技术于一体将动物学知识更生动、更完美地呈现给广大观众。
动物标本馆馆藏各类动物标本530余万号,为亚洲最大。标本收藏范围包括了台湾在内的我国各地的标本以及其他20多个国家的标本,下设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兽类、无脊椎动物和昆虫6个分馆,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动物爱好者前来参观访问或进行科学研究。
今天我们得以观赏到的海量藏品应归功于几代科学家近百年的努力。据国家动物博物馆艺术总监买国庆介绍,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至1860年由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在上海创建的徐家汇博物馆,1930年改称震旦大学博物馆。今天的国家动物博物馆是在原震旦大学博物馆、静生生物调查研究所、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所属标本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以活泼新颖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
据黄乘明介绍,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前身是中科院动物所标本馆,这里的标本原先更多用于科研,而现在“转型”面向公众,因此动物博物馆在展品陈列方式和标本布置方面都力图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想知道鸟为什么会飞吗?鸟类展厅中的400多种鸟类会让你大开眼界,形形色色的羽毛和姿态各异的翅膀各有分类展示,此外还精心布置了湿地鸟、高原鸟、海洋鸟生态景窗,还原了特定的鸟类生长环境,栩栩如生的标本再加上它生活的自然场景、流水、波浪及鸟鸣声,令人顿感身临其境;想知道生命的起源吗?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的墙上有用34种不同种类的动物标本组成一个问号,吸引观众去了解地球上现生动物的分类知识;什么是拟态?昆虫厅的一个玻璃窗中有棵枝叶茂盛的“树”,上面“藏”着许多昆虫,把它们一一找出来是参观时小朋友们最快乐的事,通过这个有趣的游戏他们会了解昆虫是如何保护自己的;蝴蝶厅用2500种悬挂起来的蝴蝶标本和投影仪营造出群蝶在观众身旁翩翩起舞的氛围,令人如临仙境……
在馆中参观了一圈,记者最大的感觉就是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展览在展示方法上颇多新意。据黄乘明介绍,博物馆在设计时借鉴了现代化博物馆的主题展示法,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集中体现主题,同时引入4D动感影院等高科技视听设施,力图使深奥的科学哲理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镇馆珍品 件件有故事
每个博物馆都有其最引以为傲的藏品,而国家动物博物馆的珍品厅内却藏有13件“镇馆之宝”,而且每件都默默讲述着它们各自耐人寻味的故事。
野外种群之一的云南闭壳龟标本,全世界仅存12只;发现大熊猫的法国传教士与大熊猫一起采集的昆虫标本弯角玉蝽;毛主席看过的动物学杂志大开本;马土堆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昆虫标本以及周总理亲批的某非洲国家赠送的国礼乌龟标本……
而珍品中的珍品,当属全世界唯一的一只“中华蛩蠊”。这只只有蚂蚁那么大的虫子,是1985年我国昆虫学家首次在长白山区发现的,数量极其稀少。“这种昆虫的珍贵在于,在动物学分类中,它自身就代表一个‘目’,因为它的发现填补了‘蛩螊目’的空白。”黄乘明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想领略生命真谛,探索动物奥秘,国家动物博物馆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尹萍) (编辑: 张勤)
原文链接::http://linye.eco.gov.cn/eco/linyekeji/kepuzhichuang/2009/0610/20466.html
相关下载:新闻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