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这个现代称谓的诞生,应首功于法国苦修会神甫、博物学家戴维(Armand Pere Ddvid 1826-1900)。戴维从1862年至1874年在中国住了1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传教,同时担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通讯研究员。戴维在中国各地共发现了68种鸟类新种,100多种昆虫和多种哺乳动物新种,其中包括麋鹿(四不象)、金丝猴和大熊猫。1869年3月,戴维辗转来到四川穆坪(即宝兴县)东河邓池沟天主教堂,担任这里的第四任神甫,邓池沟天主堂是1839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四川秘密修建的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
戴维在他的日记中写到:“1869年3月11日,在返回教堂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用茶点,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我的猎人告诉我,我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猎人们明天就出发去猎杀这种食肉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1869年3月23日的日记中戴维写到:“我的猎人在离开十天之后,今天回来了,他带给我一只年幼的白熊,捕到时是活的,为了携带方便,它被杀死了”。戴维为此哀叹不已,他继续写到:“他们以很高的价格把这个年幼的白熊卖给了我,它除了四肢、耳朵、眼睛周围为黑色外,其余全为白色。它的体色同我以前看到的成年个体毛皮的颜色是一样的。因此,这一定是熊属的一个新种,这很明显,不仅在于它的体色,而且因为它的脚底有毛和它的其他一些性状”。
戴维将白熊标本寄给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Melne Edwaeds),爱德华认真研究皮毛和骨骼后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同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骼特征和牙齿,明显地与熊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很相近,它肯定构成一个新属,我称之为Ailuropoda”。为了纪念戴维对大熊猫的这一新物种的发现,爱德华将大熊猫的学名定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这一学名一直沿用至今,戴维收集的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还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珍藏着。
大熊猫古代名考 世界大熊猫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