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网信办指导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

谭其骧——历史地理学家
  谭其骧(1911—1992),浙江嘉兴人,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193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在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开始于1955年重编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初稿完成于1974年,1980年起修订,1982年公开出版,至1988年出齐。这是中国历史地理学最重大的一项成果,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

  谭其骧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理论-研究手段,开辟了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途径,解决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际课题。他对历史地理的探索是从沿革地理入手的,在他前期的论著中,有关地理沿革的研究占很大的比重,有对历代地理志的辑校增补,也有专题考证。1930年代问世的《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首次运用地名学方法,对这次重大移民作了定量分析;《湖南人由来考》则从族谱的统计分析入手考证移民的来源、迁移时间和过程,都在移民史研究中拥有经典地位。“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播州杨保考”、“羯考”等论文都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

  他还致力于古代地理遗产的整理和发掘,但也坚持客观地评价前人的成就,《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在地理上之新发现》、《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1950年代以后,谭其骧的研究重点转入黄河变迁史、上海成陆和发展史以及长江、海河等水系的形成和变化等方面。谭其骧1982年前的主要论文编入《长水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其后的主要论文编为《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