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馆> 风情篇> 乌孜别克族

 

有趣的婚礼

  婚礼是人们为建立家庭而举行的庆典,是人在一生中最隆重的喜庆礼仪。乌孜别克族的婚礼在洋溢着热烈喜庆气氛的同时,也充满了浓烈的民族风情。

  按照乌孜别克族的传统习俗,婚礼仪式要长达四天,每天都有不同内容,热闹非凡。第一天是举行证婚仪式(即“尼卡”)的吉日,主要是在女方家举行。清晨起来,新娘就要梳装打扮,穿上鲜艳的婚礼服,在女友和伴娘的陪同下,聚在邻居家中,女伴们欢歌跳舞,向新娘恭贺祝福,同时也为等候男方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此时也在自己家中与伴郎和众多男友一起,边品尝着丰盛的食物,边吹拉弹唱,等待着前往接亲的时刻。而这一天,受到邀请的亲友都要到女方家来祝贺,双方的父母出面招待。上午接待男宾,形式较简单,宾客们吃过抓饭,跳一会儿舞即先后告辞。下午接待女宾,婚宴要比上午丰盛,喜庆气氛更浓。与男宾相比,女宾们都要留下祝贺的礼品。这天下午,新郎的姐妹也来新娘家。新娘家要在门外铺一块名为“巴炎达孜”的白布隆重迎接,待为上宾。

  天色傍晚,迎亲队伍拥簇着新郎,一路载歌载舞前往新娘家。一进大门,人们便相互拥抱庆祝,并相互往脸上抹面粉,以示祝福。当新郎踩着“巴炎达孜”布走入屋内,随行的伙伴们一哄而上,嘻笑着争扯一片“巴炎达孜”布留作纪念。在媒人与男女双方父母协商完“讨休钱”(婚后一旦男方提出离婚时,要付给女方的款项)之后,由阿訇主持的“尼卡”证婚仪式正式开始。阿訇诵经,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伉俪,新郎自己回答,新娘由父亲代答。回答同意后,阿訇将两块馕蘸上盐水送给新郎新娘吃,它象征着两位新人今后要象盐和馕一样,互不可缺,融为一体,永不分离。

  证婚仪式结束,新娘换上男方送来的结婚礼服,蒙上面纱,带上嫁妆,准备随新郎回婆家。临别之际,新娘总要抱着母亲依依不舍,失声痛哭。然后由姐姐、嫂子和女宾们护送起程。一路上,青年男女们打着手鼓,弹着热瓦普,唱着“亚尔—亚尔”的婚礼歌,欢声笑语,热闹异常。路上,还要遇到村里年轻人的“拦驾”,即用绳子拦住迎亲队的去路,挽留新娘。迎新者要向他们分发糖果、手帕一类的礼品,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依照传统习俗,新郎家门口要点起一堆火,新娘被新郎从车上抱下后,要绕火堆走三圈,然后由女伴陪同到新房前逐次向公、婆行礼,再踩着“巴炎达孜”进入新房。这时,女宾们再次唱起“亚尔—亚尔”的婚礼歌。听到歌声的新郎,立即进屋,与新娘坐在一起。一位年长的女宾拿一面镜子,分别照向新人,问他们是月亮还是太阳,新郎要回答月亮,新娘回答太阳。之后,一对年长的只结过一次婚的夫妇要在新床上躺上一会儿,祝愿新婚夫妇象他们一样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待闹过洞房,第一天的婚礼仪式即告结束。

  第二天清旱,新娘家要派人带着叫“伊斯力克”的早餐来看新人,并在家中举办叫“胡吉尔克派”的联欢会。下午,新郎家举行揭面纱仪式。参加者皆为双方家庭的女亲友。当晚宴过后,新娘由女伴陪同来到客厅,一块擀面布铺在她面前。这时,新娘的母亲往女儿手上放三次面粉、三次抓饭,再拥抱女儿三下,意思是希望新娘日后能勤持家务。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一位女宾突然挥手,揭去新娘的面纱,屋里屋外顿时一片欢腾。

  第三天,新娘的父母在家中举办名为“恰里拉克”的答谢宴会,宴请新郎和他的父母、亲友,并向来宾分送礼物。

  第四天,新郎的父母举行“恰里拉克”,回请新娘父母一家,并赠送礼物,表示答谢。至此,婚礼仪式最后结束。

  有趣的婚礼表达了乌孜别克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乐观喜悦之情。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