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馆> 风情篇> 壮族

 

壮歌与歌圩

歌手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乡民歌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绣球

  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时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歌圩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婚配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们便盛装艳服,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场,通过歌唱显示才能,披露心声,交流思想,找寻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对唱是一对一对进行的,当一对男女青年对唱的时候,双方的朋友都围在身旁相助,甚至还有歌师在旁出谋划策。对唱的程序是非常复杂而严格的。一般来说,从初交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过下列对唱阶段: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结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每个环节的歌都很长,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

姐妹同声把歌唱

 如:初会歌:

  女:初学唱,嫩雀出窝初学飞。
    飞到树枝望树尾,树尾摇摇不敢飞。
  男:放心唱,妹是黄莺哥画眉。
    我俩都是同林鸟,何不开声唱一对。

 

    追求歌:

     男:路边杨柳绿茵茵,风吹柳枝动哥心。
       哥问这蔸杨柳树,为何不给哥遮阴?
     女:冬瓜有心又无嘴,茶壶有嘴又无心。
       葫芦下水半浮起,我怕哥是这号人。

    嘱别歌:

     男:日落百鸟叫悠悠,双双对对回山头。
       心想同妹多坐阵,太阳跟哥结冤仇。
     女:送哥送到甘蔗行,送根甘蔗给哥尝。
       哥吃头来妹吃尾,吃到中间断肝肠。
     男:去了去了又转来,转来交待我的乖。
       手拿钥匙交给妹,花园莫让别人开。
     女:去了去了又转来,转来交待我的乖。
       十年不来十年等,莫要移花别处栽。

  不过,这样的“倚歌择配”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以歌为媒,在歌圩认识初交的基础上,再经过若干次接触和交往,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最后才确定终身,喜结连理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