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馆> 风情篇> 土家族
其他民族 阿昌族 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 傣 族 侗 族 德昂族 独龙族 东乡族 达斡尔族 鄂伦春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仡佬族 高山族 汉 族 回 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京 族 基诺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黎 族 珞巴族 拉祜族 傈僳族 满 族 苗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仫佬族 毛南族 怒 族 纳西族 普米族 羌 族 畲 族 水 族 撒拉族 土 族 土家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兹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土家族
做新娘,必“哭嫁”
背新娘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其中尤以土家族的哭嫁活动最为隆重和典型。“哭嫁”不仅是土家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程序,而且“哭嫁歌”已成为土家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如《哭媒人》(也称“骂媒人”): 你来求亲说大话,说了娘家说婆家。 你吃婆家一杆烟,你讲他家发几千。 你吃婆家一杯茶,你说他家顶还发。 你吃婆家一杯酒,你说他家宗宗有。 再如《哭祖宗》: 我右脚跨出了娘的房, 左脚踩到了祖宗堂。 又离祖宗又离爹, 又离祖宗又离娘。 土家族非常重视哭嫁,特别是过去,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并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的观念与说法。甚至把哭嫁的水平作为衡量女子才能和贤良与否的标准。能出口成章,词藻华丽,唱的如泣如诉、动人心弦的,嗓子嘶哑、两眼红肿的,便会受到众人的赞赏。而若不会哭嫁的话,是会受到非议与讥笑的。因此,不少土家姑娘从小便要跟人学哭嫁,观摹或参与陪哭。行嫁前,有的还须专门请人调教。 土家族的哭嫁,除即将出嫁的姑娘自己哭外,还有亲人及女友同伴们陪哭。而且陪哭的人也要有一定的水平和经验,要会陪哭。梵净山脚下的土家族地区,姑娘出嫁时,堂屋里还要摆上歌场,亲族中的女性都要前来“陪哭”,全寨男女老幼都要来参加伴唱、对歌。可见,这种“陪哭”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哭”,而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祝福、欢送“晚会”了。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