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郑永春,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2000年起参与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星地质与遥感。
首批香江学者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入选者,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代表。先后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有功人员奖、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奖、香江学者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

深空探测2014年度评述

郑永春
2015年07月20日
岁末年终,一部太空大片《星际穿越》正在各大影院热映,黑洞、白洞、虫洞等天文学前沿概念被普通人津津乐道,人类似乎可以通过虫洞快速抵达太阳系外的宜居星球。实际上,星际飞行理论尚无突破,深空探测还只能限于对太阳系内天体的探测。
图1 《星际穿越》的电影海报 
图1 《星际穿越》的电影海报
说到太阳系,马上想到的是太阳和八大行星。实际上,随着地面和空间观测能力的提高,特别深空探测的进展,太阳系的边界已经扩展到奥尔特云之外,距地球数十万亿千米。太阳系的真实场景远比我们了解的更为丰富。
2014年,人类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爆发式”的成就,在月球与火星探测、巨行星及其卫星探测、小行星与彗星探测、以及遥远太阳系边缘的探测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这些深空任务有何特点?未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深空任务?深空探测的发展向何处去?回首过去,希望从中梳理出深空探测的规律和趋势,进而窥探未来发展的一些端倪。
首先是参与国家越来越多。80年代之前,只有美苏两国开展深空探测;欧、日随后加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航天国家相继酝酿或开展深空探测,中国和印度成为后起之秀。今年,中国嫦娥三号超期服役,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成功,为2017年月面采样返回奠定基础。印度曼加里安号成功入轨并传回图像,成为亚洲首个开展火星探测的国家,超低成本和良好表现之间的反差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此外,英国正在用众筹方式实现探月,迪拜宣布2021年将发射阿拉伯世界第一个火星飞船。深空探测从两强争霸到群雄逐鹿,多国参与和国际合作将成为太阳系探测的必然趋势。
图2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2017年采集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奠定重要基础 
图2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2017年采集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奠定重要基础
其次是任务类型多样化。2014年,马文号和曼加里安号从轨道上遥看火星,前者探测大气,后者寻找甲烷;相当于私家车大小的好奇号火星车则将完整的分析实验室搬上火星,具备勘查、钻探、取样、分析、数据处理等全部功能,称为火星科学实验室名至实归;设计寿命90天的勇气号在火星上行走十年,不久前还传回照片;计划中的火星2020将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实现火星样品返回;中国则在珠海航展上展出了环绕、着陆、巡视一次成行的火星探测器,力争实现火星探测的跨越式发展。而猎户座载人飞船成功试飞,美俄欧相继开展重型运载研制,使载人登陆火星将在20年内将实现。
图3 印度成功发射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成为亚洲首个探测火星的国家 
图3 印度成功发射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成为亚洲首个探测火星的国家
图4 美国计划实施的“火星2020”火星车上搭载的有效载荷,未来十年的重点是采集火星样品返回地球
图4 美国计划实施的“火星2020”火星车上搭载的有效载荷,未来十年的重点是采集火星样品返回地球
小行星和彗星探测是深空探测的重要领域。8月,罗塞塔探测楚-格彗星,11月,释放菲莱成功着陆,成为人类首个登上慧核的航天器;12月,隼鸟2号发射,未来将探测富含有机物的C型小行星。未来深空探测将从太阳系普查逐渐聚焦到月球、火星、小行星、彗星、木星与木卫二、土星与土卫六等重点天体。
图5 欧空局罗塞塔号探测楚-格彗星,菲莱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慧核表面 
图5 欧空局罗塞塔号探测楚-格彗星,菲莱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慧核表面
最后,深空探测中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趋密切。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和自由探索,提出一些大胆新奇的深空探测设想。这些设想相对现有航天能力往往要求更高、目标更远,实现起来周期长,技术瓶颈多。但一旦实现,既能显著提升航天技术能力,又可获得重要科学发现,也是以探索和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深空探测的应有之义。今年,月球内部仍然温暖、火星表面可能有过湖泊、火星大气甲烷可能为微生物成因、木卫二可能存在板块活动……,这些新发现不断撩拨着公众的神经。未来,探测小天体以保护地球免受撞击,在太阳系中搜寻水和生命,从月球、火星、彗星、小行星表面采样返回……,这些新目标正等着我们去实现和征服。在太空飞行了9年的新视野号现在距离地球46亿千米,2015年1月将开始探测冥王星及其所在的柯伊伯带。而仅仅22年前,我们甚至还不知道是否存在柯伊伯带,而今天人类的探测器就已经飞抵那里。只有通过系统的深空探测,对太阳系内不同天体目标、用不同探测方式获得有关这些天体的第一手探测资料,一方面牵引人类技术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重塑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从1959年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算起,深空探测已经走过了65年的历程。在《科学》今年公布的125个前沿科学问题中约有20个与深空有关,在《自然》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中,有3位与深空有关。这预示着,人类的未来在深空,深空探测事业将如日中天,前景广阔。
图6 人类发射的太阳系探测器(截至2010年)
图6 人类发射的太阳系探测器(截至2010年)
[1]引自:http://books.nationalgeographic.com/map/map-day/index
说明:文中全部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原载于2014年12月27日《中国航天报》,作者:郑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