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吴玉虎, 男,1951年1月16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长;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 中国植物专家组(CPSG)成员;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分类和植物区系地理以及高寒草地生态学研究工作,在高原、高山植物的生态、区系地理及豆科和禾本科植物的分类方面有较深研究。

初探的硕果

吴玉虎
2010年11月11日

老青藏遇到新问题——家书抵万金——丰硕的成果


7月14日,清晨早起,我和武副队长及马鸣在附近山上补采了一些标本。早餐后装车返喀什,走叶城。
一路上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气温在急骤地上升。出了昆仑山,行驶在烈日曝晒下的戈壁滩上,我们在一层层地脱着衣服。早起在山上,我们还穿着毛衣、毛裤和羽绒服,但此刻只剩下贴身的背心和短裤,仍感酷热难熬。进山时所见的便道上的水坑泥沼等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现的只是厚厚的尘土。汽车过处,尘土飞扬,经久不散,更使人在闷热尘罩中增添了咽干舌燥之感。我们的汽车,长时间行驶在已被晒得滚烫的茫茫砾石戈壁上。四周平坦得没有一点起伏,也看不见一滴水,更无可供暂避之绿荫可言;天空没有一片云也没有一丝风,唯有艳阳高照,戈壁蒸腾,酷暑难耐。汽车的外壳早已烫得不敢用手去摸,就连窗外不时吹进来的风也是热浪逼人。
我们在汽车内需不时地起身离开靠背和座位,以便拉开被汗湿透后紧贴皮肉的衣裤。每个人身后的靠背和车座上都已被汗水浸湿,身体一挨上去便烧乎乎地使人坐立不安。后据北京地理所的张青松先生说,他当时测得车内的温度高达55 ,就连汽车的方向盘都被烤软了。难怪我们一路上有擦不完的汗,时间一长,我怀疑我们甚至有被蒸熟的可能。
抗严寒,斗风雪,一向被视为是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传统。但在这里队员们却遇到了要耐酷暑的新问题。在高原上,像这样一日领略四季之气侯并不稀罕,但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这种难耐的酷热我还是第一次享受到,就像是我们从北极点一下子来到了赤道国家。相比之下,高山冰川区的严寒或许还好受些,起码我们可以多穿衣服或采取其他御寒措施以保暖,而不至于到了这种热得简直无处可钻的地步。
来到队部所在地的叶城县,在登山协会的招待所里,先到的几个组的队员都出来迎接我们。一个月未见面,大家都异常兴奋,互相道长问短,询问或讲述着考察中的收获以及险情奇遇和趣闻轶事。
在这里,我收到了妻寄自上海和弟弟寄自西宁的各两封信,心中更是高兴。古人有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此刻才算真正体会到了,脸也未及洗就一封一封地连看了两遍,晚上又拿出来仔细地阅读。信中难免有埋怨之词,但看着却倍觉舒服。
说真的,在山上由于考察太忙,身体太累,每天结束工作后倒头便睡,第二天无论多早,起来就开始工作,有时甚至可以在吃饭前后的几分钟内睡得不省人事,所以,难得有时间去想家。而现在,虽说只有两天的休整时间,却是想家想得历害。四口之家,分散在四个地方。我在昆仑山地区考察;妻在上海学习半年,将随带的五岁的小女儿寄放在江苏金坛县的姐姐家中;上小学四年级的大儿子一人留在西宁的家中,由弟弟和弟媳轮流过来照顾,各人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这几处的思念,通过邮递员的帮助,本应信息常通,但怎奈我们野外考察,流动性大,所以,信息常在我这里中断。因为不能及时得到彼此的信件,这就更增加了各自的思念及担心,最后,我也就只能用那句话来打发自己,“谁让我干上了这一行呢”。于是,连夜写信,报平安,诉衷情,致歉意,叹内疚,最后还免不了下几条回家后将兑现的保证。可这保证,多半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也只能是权宜之计罢了。
如果说,这种因分离而产生的思念和担心还只是短期的,是时间关系,只待考察结束,就会前虑尽释的话,那么,这种多年的长期野外考察带给我最严重的后果则是我后来才强烈感觉到的,并且令我追悔莫及的就是在儿子的学习方面,我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应有的责任,因而耽误了儿子的学业。这是永远也无法挽回的,也是我至今倍感遗憾并且至今不能原谅自己的。因为这种失误我在当时竟无力兼顾。
7月17日,在各组总结汇报的基础上,全队召开了两次大会,总结第一阶段的考察工作,通报情况,分析、解决困难,计划、预测下一步的考察。
在第一阶段的考察中,各组各专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张青松、李炳元两位副研究员的考察结论表明,青藏高原从未出现过大范围的冰盖。其依据是叶城县以南50公里昆仑山北麓的西域组砾岩成因不是冰碛而是洪积、冲积。从而否定了前联邦德国库拉教授以此推论的青藏高原大冰盖说的结论。
生物区系组也同样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共采集各类植物标本700余号,细胞学材料35个,化学分析样品4个,古孢粉样14个;昆虫标本3 000余号;鸟类标本150号,并采到家八哥和棕背伯劳两个为新疆的新纪录种;鱼类标本8种300份;兽类标本38号。此外,通过考察我们还了解到西昆仑山东北翼分布着的以雪岭云杉和昆仑圆柏为主的山地针叶林,并非以往所认为的是零散分布,而是在海拔2 800~3 400米之间形成了一个不连续的带状分布。通过研究这些动植物及其分布规律,将揭示本区动植物区系的种类起源、演化等问题的一些实质,并将进而揭示青藏高原的许多奥秘。
有关下一阶段的考察,队部提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昆仑山的雨季已经到来,务必注意人员和车辆的安全。另外,各组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藏北考察小分队,首先进入无人区。生物组因时间冲突、考察路线重复和近期考察离不开而放弃了原打算让我参加藏北小分队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