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吴玉虎, 男,1951年1月16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长;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 中国植物专家组(CPSG)成员;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分类和植物区系地理以及高寒草地生态学研究工作,在高原、高山植物的生态、区系地理及豆科和禾本科植物的分类方面有较深研究。

胜利大逃亡

吴玉虎
2013年09月11日
病困在深山——迷途风雪夜——我想回家——胜利大逃亡
由于短期内再次上山,我本已消肿的脸又发“胖”了,且越来越重,到后来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又怕见光。看来,我的肝脏又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代谢功能又不正常了。所以,它又一次向我敲响了警钟,这真是值得我一辈子注意的。
武副队长和费勇、马鸣及大场秀章先生骑驴上了高原。因我刚从火山区下来不久,身体尚未恢复且又浮肿,所以,我只好和其他人留在场部考察附近的山地。
由于我的病情日渐严重,老冯和老张力主我回县城治疗,并请场长协助。但一时却找不到一头毛驴送我出山。野外考察多交通不便,遥远路险,所以最怕生病。许多地方单人匹马很难出入。若是病人,危险性就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离队,无疑送死。另一方面,信息不通,外界又无法救援,只好作罢。这就只有靠自己的运气和自身的抵抗力来与死神抗争了。
后来场长找来一位当地的民间医生,每晚帮我诊治,并嘱我白天考察时用草帽遮头,用枕巾裹面,以防日晒风吹的直接刺激。好在这荒山野洼,绝少人烟,倒不会影响市容,也不怕引起围观,更不必担心会惊了谁的驾。我一一照办,再加上他每晚给我打针吃药,并用酒精为我擦洗脸部,3天后,面部病情便有所好转。我真心地感谢了他。
7月26日,山上的人冒雨赶了回来。按计划他们已经晚了一天,其原因却是由于马鸣的一夜失踪。
原来马鸣在单独考察中为了追寻雪鸡而跑丢了毛驴,待他牵着另一头毛驴去找时,又几次落入河中,险些被水卷走,相机和子弹袋全都泡湿了也未见毛驴的踪影。后来又碰上大雾和暴风雪,由于走得太远,他自己也迷了路。3个多小时后,他才发现自己已误入另一条河的源头。直到半夜,他才借着西边天空的一片亮光确定了自己所在的方向,但还无法确定营地的具体位置。大喊甚至鸣枪报警都无济于事,因为这里已距营地很远了。只好咬着牙、牵着驴在夹雨的风雪中继续寻找。饥饿、寒冷和疲劳的折磨已胜过了高山反应。他原想就地倚驴而卧,却又想万一营地就在附近,天亮后岂不成了笑话。最后还是毛驴认出了归途没命地向前跑,拖得他几乎是顺坡滑溜而下,浑身已如泥人一般,待到营地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了。
营地静悄悄的,无灯无人。原来组里其他人及民工、向导等都冒雨连夜去寻找失踪的马鸣去了。而彼此间不断地喊叫和鸣枪声谁也没听见,直到天快亮时,大家才先后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了营地。
7月27目,离开了昆其不拉克牧场,我们又回到了且末县转点。一个自称来自北京、正在此地体验生活的大学生,要求采访我们,被武副队长婉言谢绝了。后来他从费勇处打听到我刚从火山区回来不久,便找到我,要求我在经过前段时间的考察之后只说一句话,且必须是我最想说的话。我脱口说到“我想回家”。他似乎很是失望,怏怏地走了。可这几个字在此时此地确实是发自我内心的强烈愿望。必竟我的浮肿还未完全消退,那次被称作“死亡行动”的火山考察留给我的阴影还在。况且,死神的威胁对我已远不止一次。不过,想回家是一回事,能否回家,会否回家又是一回事。考察方至一半,还有另一半等着我去完成呢。所以,这种言行不一的事在考察队中是常有的。
在近期的考察中,洪水始终是我们的最大“拦路虎”。各组传来的消息中都有因水被困、受阻或遇险的情况。自然地理组前几天在这一带就因洪水而遇了一次险,结果,全组人演出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胜利大逃亡的险剧。
那一天,他们17个人分乘6辆小车在且末县的一条沟谷中考察。因为没有路,他们便沿着一条干涸的河床向上游峡谷中开进。天下着小雨,本来干涸的河床已开始有细流淌过。峡谷越走越暗,汽车像是钻进了幽暗的小胡同。
约莫在下午3时左右,他们停下车来考察时,有人听到隆隆的响声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从上游传来。抬眼望去,冰川消融的洪水夹杂着石块直扑下来,那汹涌的势头有如大河决堤,眼看就快到他们跟前了。但是,车子停在狭窄的河谷中却无处可躲,这时就连人也难找到一处可能攀上去躲避的地方。于是他们迅速上车,掉转车头沿来路向下游落荒而去。尽管是一路下坡,车子也开足马力,尽情颠簸,力求达到可能的最高速。但终因河滩乱石滚滚,汽车怎么也摆脱不了洪水的追逐。大家急得在车上都站起来了,还是眼看着水头一步步地逼近。
到山口的路起码也需要两个小时,这样的速度要出去谈何容易。只见已追上车队的河水不断上涨,已经淹到车门下,车内正在进水。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是继续盲目地向前开。一路上顺水下坡,车队竟如船队一般鱼贯而下。结果会怎样,谁的心里也没有底。
突然,旁边出现了一块通向山前台地的斜坡,真是绝处逢生,6辆车子这才相继奋力地爬了上去,躲过了一场大灾难,看着滚滚而下的洪水越涨越大,再看看脚下坚实的山体,全组人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尽管水量不大工夫就增加了近10倍,但却不会危及到大家的安全了。不过,这片平台却像个小岛一样,被三面陡坡和一面洪水围在中间,水虽不会涨高到这里,但他们却也动弹不得,只好就地为营,待水退后才得以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