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吴玉虎, 男,1951年1月16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长;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 中国植物专家组(CPSG)成员;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分类和植物区系地理以及高寒草地生态学研究工作,在高原、高山植物的生态、区系地理及豆科和禾本科植物的分类方面有较深研究。

驱车“牧”羚羊

吴玉虎
2013年10月28日
步步险阻高原路——驱车“牧羊”绕湖岸——风雪袭营地
位于阿其格库勒湖东北方向约130公里的鲸鱼湖是我们的又一个考察点,营地海拔4 730米。这里已进入闻名于世的可可西里地区。转点的途中,各种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羊更是随处可见,路虽不好走,但大家的兴致却一直很高。
途中,我们的大车因漏机油控制不住而将所带的备用机油全部加完了,这还不行,最后只得忍痛把我们为伙食上带的仅有的5公斤菜油加进了汽车,这才勉强开到湖边住下。野外工作,风餐露宿,我们的身体摄取的营养本来就不足,但是,为了汽车,为了考察,为了我国的科学事业,我们也不得不发扬风格,暂时与炒菜告别而去享受白水煮菜了。
在这宽阔的沙砾质高原面上行车可真是步步艰难,我们得时时小心,处处留神。由于这一带的湖滨滩地地下水位很高,看上去平坦干燥的地面,下面经常饱含水分,汽车多次被陷进去很深。再加之因海拔升高,连汽车都因缺氧而功率降低,有时竟需要全组人耗费一两个小时才能挖出来,而有的小车竟几乎全是靠人力抬出泥坑的。所以,这是一项最耗时而又最费力的工作,常常把所有人都累得精疲力尽,老半天都缓不过来。甚至有时累过了劲、饿过了劲,连饭都不想吃。然而,这项工作在这一带却成了家常便饭,不由你不去“吃”。这还是在晴天,若碰上雨雪天,则真可谓寸步都难行了,有时一天走不了几公里路。所以,遇上这种天气,为了不空耗体力,徒费时间,我们大都徒步顶风冒雪出去考察而让汽车在营地养尊处优。
从鲸鱼湖再往东走,就看见青海与新疆交界处的布喀达坂峰(新青峰)了。这座海拔6 860米高的冰川雪峰是青海省境内的最高峰。可惜由于河多路遥加之汽车受阻于半途,结果使我们未能靠近主峰区考察,而只在其周围的冰川区进行了几天工作。
这一带由于水草较好,所以野生动物很多。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还有狐狸、狼、野兔等,真像是到了动物园。特别是藏羚羊最多,最大的一群可达七八百只以上,少的也有二三百只,全都是母子群。旷野高原,无人无烟,这里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几天的考察,我们都是驱车穿梭于羊群之间,而我们则更像是一群现代化装备的驱车牧羊人。
同去的所有人都不厌其烦地重复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幻灯片,唯有我只落得个望“羊”兴叹,“牧”而无获。这些野生动物都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国家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认真保护这些野生动物资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科学研究,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合作交流和改善人民生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了解这些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种群结构,数量及其繁衍生息等都是我们此次考察的内容。
8月18日夜晚,天突然变了。黑云压顶,狂风骤起,而且越刮越大。我们的帐篷已有几次被大风拔起、塌下,害得我们不得不一次次起来找寻石头等物压在帐篷钉上。几天来,由于天晴,每到凌晨就特别地冷,我们几乎天天都被冻醒,然后就有好一阵因冻而难眠。所以,我们倒希望天一直阴下来,以便不致于被半夜冻醒。但是,今晚的阴天却伴随着大风,恐怕要下雪了。果然,夜里12点多,大雪随着狂风袭击了我们的营地。
一夜的风雪直到第二天上午九时多仍在继续,帐篷的迎风面堆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大大减少了帐篷内的空间,有的帐篷已被压塌。而我却同许多人一样,一夜都在用身体支撑着半边帐篷,以致于我们都得先爬出帐篷之外,才能穿衣服。不过,昨夜倒是挺暖和的,这也是到鲸鱼湖后所睡的唯一的一个好觉,一觉到天亮。
上午11时半左右,风雪渐小了,武副队长又突然决定冒雪启程转点,怕的是天晴雪融,路滑泥多车难行。于是,我们只好在风雪中拆帐篷,在泥水中打行李、装车。路上一片白茫茫,较之来时更难走了。大雪还在下,但雪片一落地就开始融化,路上看着是雪,车一走过就是泥泞。在斜坡上,稍一放慢速度就打滑,人不时地要下来推车或在泥坑中挖车,直至离开了湖滨滩地我们才算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