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迎亲路——逆流溯“紫山”——扎陵湖受困——新识古柏海
?离开了措日尕则,我们换马沿湖边来到鄂陵湖的黄河入口处,这里据说是当年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又遇见了由当时任县委书记的喇秉礼陪同的青海省政府和省军区等部门组织的两湖及河源考察队,并同他们一起讨论了有关两湖名称等有关问题。
这里住着十几户牧民,是当地牧民的一个定居点。由于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藏医在这里坐诊,所以,外州县来此看病的牧民也有不少。在整个人烟稀少的黄河源区,这里也许可以称得上“繁华”了。
当晚,我们几个考察队合营在扎陵湖的南岸,对下一步的考察路线和内容作了更具体的安排。我们队依旧兵分两路,分别考察扎陵湖区和巴颜喀拉山下的多曲河流域。
巴颜喀拉山在古时被称为紫山。蒙语“巴颜”意为富贵,“喀拉”意为黑色。藏语山名为“查拉”。它属于东昆仑山的南部支脉,同时也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我们一行6人用3天的时间,骑马沿黄河支流的多曲河畔,逆流溯源,来到巴颜喀拉山脚下的多曲源头,实地勘查了沿途的地质、地理、地貌、水文和生物等情况,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获取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处的董坚峰处长和邓盛明工程师告诉我:为解决黄河流域的农田灌水和一些大中城市的民用和工业用水及保证几个大型水电站的足量供水问题,计划利用鄂陵湖和扎陵湖作为大型天然水库,根据情况,适当降低湖水深度,缩小面积以减少蒸发量,来补充下游用水。这一设想包括多种实施方案。
另外一个设想就是从上游截断通天河水,让其倒流汇入德曲,在巴颜喀拉山南麓修一座大型扬水站,再修一座穿山隧道将长江水调到多曲,引入黄河。这一设想也包括多种实施方案。
我们来到多曲的源头地区,根据设想中的各种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实地勘查,特别对于施工的具体地点及水电站的坝址等更是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计算。
董处长还告诉我,这是一项21世纪的伟大工程。今日的查勘,约在15年以后才能考虑动工,还约需修建15年。也就是说今日的设想,最快在30年后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为此,今后每年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因为这项工程毕竟太伟大了,也太巨大了,所涉及的有关环境、生态及人力、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也太多了。
若这一宏伟工程开始实施的话,我相信,黄河源区再不会像现在这样人烟稀少、空旷荒寂了,而是将会迅速地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水电城来。那时的黄河源区不仅会像今天一样以中华民族母亲河发源地的身份为世人所瞩目,而且将以黄河水电明珠的身份迎来八方游客。想到这里,几天骑马考察的劳累感觉竟被冲淡了许多。
7月30日,从巴颜喀拉山归来,我们仍然回到扎陵湖南岸扎营。扎陵湖意为“灰白色长湖”。蒙名札陵诺尔,藏名错加朗。齐南道的《水道提纲》记作查灵海,谓当地居民“乎白为查,形长为灵,以其水色白也。”这是一个椭圆形的湖泊,湖水较其东面的鄂陵湖浅了许多。我们又乘橡皮艇在湖中进行了考察。这湖中的水草较鄂陵湖丰富多了。靠近西岸和南岸的许多地方,长满了高达2米以上的眼子菜。这种水草,由于其细长如须,又生长在水中,所以被形象地称做龙须眼子菜。密麻麻、黑压压的,我们船的桨叶曾几次被缠,差点划不出来。由于水浅,湖底及湖中的湟鱼都清晰可见。靠近入口处的西岸,有3个并列的小岛,是水鸟栖息、繁殖的理想之地。
黄委会设计院的摄影师刘军告诉我他们在扎陵湖考察被困的经过。昨天,他们一行5人乘船去湖北岸一带考察,下午突然刮起了大风,湖浪一阵高过一阵,小船随时都有被倾覆的危险。为了安全,他们决定暂时停靠到北岸的一个湖湾中躲避。但谁知快到岸边时,推进器又出了故障,只好靠人力划到岸边。天黑了,风还在刮,故障还没有排除,又因电台失灵而和队部联系不上,他们几个人只好在湖北岸蜷缩了一夜。今天上午修好了推进器,中午时分才回到了营地。而营地的人因为担心他们的安全,大家却是一夜都未睡好。
为了庆贺他们的安全归来,队部特意放了半天假。午后的天气特别晴朗,大家一个个地跳进扎陵湖,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如果说前几天在鄂陵湖洗澡还有些凉意的话,今天的扎陵湖水温可高了许多。但由于是在海拔4 300米的高原上,所以,我们仍免不了发抖、打颤加哆嗦。不过大家的情绪可是高多了。
7月31日,全队休整,总结前段的工作并安排布置了下一步去黄河发源地实地查勘的任务和计划。南京地理所的湖泊考察队已圆满地完成了两湖的考察工作,两天后将踏上归程。借此机会,我们在一起交流了各自的考察结果,并结合两湖名称考察组的工作,这使我们都对这两个湖泊有了一个新认识。
对于扎陵湖和鄂陵湖本身,通过三个考察队的工作,不但获得了有关基本情况的最新资料,而且澄清了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
古时侯,扎陵湖和鄂陵湖合称为柏海。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早在公元653年(唐太宗贞观九年),侯君集和李道宗曾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奉命持节护送。藏王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梅,亲迎于河源。公元1704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命待卫拉锡、舒兰等去青海视察河源,六月初七日到鄂陵湖,初八日到扎陵湖,初九日到星宿海。“扎陵”、“鄂陵”两湖的名称至此已经确定。但在1953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项立志、董在华的“黄河河源勘查记”一文,文章和附图中把扎陵、鄂陵二湖的位置颠倒成为现在的西鄂东扎并延用至今20余年。
这次由青海省政府联合省内外有关单位组成的两湖及黄河源考察组和水电部南水北调查勘队及南京地理所湖泊查勘队等共同考察了两湖及其毗邻地区。考察结果认为,应将被颠倒的两湖名称位置纠正过来,恢复历史上扎陵湖在西、鄂陵湖在东的正确位置。关于两湖的基本情况,此次测量的结果是:鄂陵湖水面积608平方公里,最大水深为30.7米,平均水深20米左右。扎陵湖水面积54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3.1米,平均水深8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