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强湿地鸟类监测

青海湖
2011年06月20日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系南麓。介于东经99 36'~100 46',北纬36 32'~37 25'之间。其范围包括东自环青海湖东路,南自109国道、西自环湖西路,北自青藏铁路以内的整个青海湖水体、湖中岛屿及湖周沼泽滩涂湿地、草原,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属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湖面海拔3193米。湖体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68公里,水域面积4283.3平方公里。

青海湖周围有大小河流40余条,均属内陆封闭水系,青海湖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此,其中主要河流有7条,即布哈河、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及黑马河,一年四季长流不断地注入湖体,其流量约占入湖总径流量的95%。其中以布哈河最大,长约300公里全区流域年地表经流量为19.3亿立方米,年总输沙量为48.8万吨。尕日拉、泉湾、鸟岛附近有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由于湖水下降,湖面退缩,目前已分离出尕海、夏日脑、海晏湾、洱海4个子湖。多样而广阔的湿地给各种湿地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越冬、迁徙条件。主要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黑颈鹤、大天鹅等。

斑头雁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夏候鸟,青海湖是其在青藏高原境内主要的繁殖地之一。在青海湖主要分布于三块石、蛋岛及环湖沿岸的漫滩湿地和河流入湖口湿地及沼泽中,主要营巢地是蛋岛和三块石。据近年的调查统计种群数量达9600只左右。
随着青海湖水位的下降和湖周环境变迁,鱼鸥繁殖地巢近几十年变化极大,1978年以前,主要分布在鸟岛,以后逐渐转移到鸬鹚岛西北角沙滩地带,1985年后又开始变迁,目前主要分布在海心山和三块石。鱼鸥巢区的分布变化反映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变迁及鸟类对栖息地生态变化的生态适应,平均种群数量为19000只。


棕头鸥是青海湖的主要夏候鸟之一,主要繁殖巢区是蛋岛,活动范围广布青海湖区。近几年在布哈河入湖口的三角洲上开始营巢繁殖,综合统计分析种群数量为12000左右。
普通鸬鹚是青海湖四大夏候鸟之一,巢区分布集中在鸬鹚岛、海心山和三块石3个地带,其中三块石由于四周环水、离陆地较远,鸬鹚的营巢密度最高。据统计数量在16000只以上。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青海湖及环湖区域主要分布在泉湾、甘子河、倒淌河近入湖口的河段沼泽地和小泊湖沼泽地及海晏湾湖滨湿地。由于几处沼泽面积不大,加之水位下降、放牧的侵扰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总数量50~60只,可繁殖对有所减少,因而保护好黑颈鹤栖息、繁殖地对恢复发展其种群数量至关重要。

 大天鹅在青海湖为越冬候鸟,每年的9月下旬陆续从北方迁来,栖息在青海湖西岸的泉湾、尕日拉近湖岸水面及沼泽地带。它在青海湖的越冬时间约为180天。夏季在甘子河入湖口处的小湖泊沼泽中、倒淌河湿地的芦苇丛中偶有几对繁殖。青海湖越冬的大天鹅数量在1500只左右。?
 每年春秋两季在黑马河至泉湾一线,鸟岛、泉吉至沙柳河一线,洱海等湖面有数以万计的凤头潜鸭、赤嘴潜鸭、赤颈鸭、绿头鸭、赤麻鸭及鸻鹬类等戏嬉停留,准备南迁、北飞,场面蔚谓壮观。?
 近年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鸟类调查在掌握了解鸟类迁徙、繁殖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源监测工作,为保护区添加鸟类新记录10种如白秋沙鸭、赤膀鸭、白额雁、鹤鹬、流苏鹬、黑腹滨鹬、黄腿银鸥、短耳鸮、灰头鸫、灰背伯劳,在最近结束的春季水鸟迁徙调查中,对青海湖环湖地区的鸟类主要栖息地进行调查,调查中观察记录到鸟类49种,分属8目?12科共计23800只。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抓在住青海湖的地域特点和鸟类动态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鸟类资源监测、湿地监测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利用科学手段和发动群众群防群策。
1、针对鸟类动态特点,重点抓住鸟类春季迁徙期、夏季繁殖期、秋季迁徙期、冬季越冬期,这四个鸟类集中分布的高峰期,有针对性和有重点的进行鸟类资源监测、湿地监测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2、根据青海湖的地域特点对重点地区进行监测,青海湖地域辽阔而鸟类多分布在一些河口湿地和湖中岛嶋中,通过多年观察和工作积累,保护区在环湖周边及湖中岛嶋,确定了21个主要的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并将这21个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列为定点监测区域。
3、点线结合科学设计监测、巡查线路,保护区以确定的重点监测区域为基础分别确立了水上和陆地两条监测、巡查线路,利用监控设备对鸟类的重要繁殖地蛋岛实施,时实监控。
4、发动当地农牧民群众群防群策,在保护区确定的重点监测区域,聘请当地牧民为协管员,请他们协助保护区进行监测管理。同时在监测、巡护的过程中积极向当地农牧民群众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向他们发放联系卡。
 近年来保护区通过不断实践、积极探索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出适宜的并行之有效的监测巡护制度使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监测工作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