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公众话科学

回顾制订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历史 思考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公众话科学
2016年06月14日

金雅芬,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0年前的1956年6月1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参加制订《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科学家与工作人员。

11956年6月1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参加规划制定的科学家

下图为党和国家领导与参与制订1956年《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全体科学家的合影,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史馆与档案馆中,保存着有关这次规划的历史资料。

20166141448207981

中央领导会见参加1956年《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全体代表

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访问德国时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今天我们回顾1956年我国制订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通过重温这段历史,来了解规划制订的过程与重要的经验,并对我国“十三五”规划与未来的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今当年参加规划制订工作的大部分成员都已离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与奉献了全部精力与智慧的科学家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一、制订《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 、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技发展的问题”被高度关注
1956年1月25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并立即成立了10人科学规划工作组。
1956年3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陈毅副总理任主任,李富春、聂荣臻同志负责具体组织领导工作,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担任规划委员会秘书长,下设一个办公室。这表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议题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制订《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目的
聂荣臻元帅在其回忆录中记录了周恩来总理谈到制订规划的目的:“这个远景规划的出发点,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根据世界科学已有的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这说明制订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根据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弄清楚最急需而又最短缺的门类,通过“填补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与补短板”,来改变我国科技发展的落后局面。
3 、谁参与制订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
1956年1月31日,国务院召开了制订国家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动员大会,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高等学校领导人和科技人员参加了大会。来自各个领域的几百名优秀的科学与教育工作者参与规划的制订工作,其中一部分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返回祖国的优秀科学家。据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的材料记录,参加《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一共有23个单位,787人。
二、学习《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历史经验
《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制订的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绘制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它对建国初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现在的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要认识了解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与重要趋势
周总理说“如果说过去是十年一变化,那么现在可能是五年、三年一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十七年中,原子、电子、超音速等,其发展速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快,比过去一个世纪还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他希望人们认清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的形势,抓紧国家层面上的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确定一批我国科学技术急需发展的科学领域与要重点完成的建设项目,切实管好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
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首先就要有强大的国防,当时还提出构建‘上天、入地、下海’的军事发展战略,建立海(潜艇)、陆(导弹)、空(巡航)战备体系。但这些都要涉及计算机、电子学、自动控制和光学等新的科学,而当时我国在这些科学领域基本还是空白或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和迅速增强实力。
2、对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和梳理
1955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第39次院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中国科学院15年发展远景规划的指示》,各研究所都开展了15年规划的制订工作。在制订国家《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之前,中国科学院的4个学部已制定了学科规划,各个部门也提出了部门的规划。聂荣臻副总理组织军工系统的单位草拟了武器装备的规划。这些都为制订国家科技规划奠定了基础。规划委员会对各领域提出的重点发展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梳理与汇总,一共包括13个领域的57项任务,616个中心问题。这次摸底工作很有意义,弄清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体系中存在的空白与短板,也明确了哪些领域和项目是急需发展和重点支持的。
3、规划制订的指导方针是“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有这么多的课题要研究,这么多的建设任务要完成,应当如何推进呢?中央确立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要改变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要赶上与缩短与世界科技发展先进水平的距离,就要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从发展急需的科学技术入手来带动和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4 、首先选出了12个“重点任务”
由于国家当时条件和资金所限,规划组从13个领域提出的57项任务与616个课题又选出了以下12个对科技发展更具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
(1)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2)电子学中的新技术(超高频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仪器和遥控技术);
(3)喷气技术;
(4)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
(5)石油及其他特别缺乏的资源的勘探、矿物原料基础地的探寻和确定;
(6)结合我国资源情况建立合金系统、并寻求新的冶金过程;
(7)综合利用燃料、发展重有机合成;
(8)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
(9)黄河、长江综合开发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10)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
(11)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的几种主要疾病的防治及消灭;
(12)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国家在人力和物力上对这些重点任务给予优先保证。
5、规划委员会提出优先发展的四大紧急措施
在规划初步完成之后,张劲夫带着600万字的资料向周总理汇报,当时周总理就问:“这么一大摞资料,这么多重点,国务院应该主要抓哪些?”作为规划委员会的秘书长张劲夫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规划的内容不仅涉及的面很广,急需解决的问题和要建设的项目也很多。为了回答周总理的问题,他又与专家们开会讨论。
科学家们认为最重要、最紧急的有6项,即原子弹、导弹、计算技术、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及自动化、远距离操纵技术。前两项属于军事科学发展的内容,国家也已经有了专门的安排,后四个领域是当时国际上发展很快,而在我国还处于空白的状态,但这些技术是发展“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所急需要的工具和基础,因此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首先把这些领域的科学技术搞上去。规划组起草了《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简称为“四大紧急措施”。这个报告上报国务院很快就得到了批准,接到批示后科学院迅速组织科技力量,着手筹建这几个研究所。
1956年7月28日,第20次院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以及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备委员会,华罗庚、钱伟长、李强分别任这三个筹委会的主任。作为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的华罗庚力排众议,提出“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集中力量打攻坚战,使得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很快就取得了重要成果。
6、规划使中国科技得到快速发展,并提前五年完成了规划提出的建设任务
由于制订《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方针与战略战术的正确,该规划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迅速填补了我国一些科技领域的空白,补齐了一些短板,在计算机和两弹一星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研制成功,1959年大型通用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1960年,我国第一台完全是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设计试制成功。
历史证明“四个紧急措施”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如果不优先发展计算机,就会拖延“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优先发展的领域为“两弹一星”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半导体和电子学的研究与计算机的研制是相关的,因此这些逻辑相关的科学需要同步协调地发展,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与产业链。
在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下,规划提出的建设任务提前五年完成了,可以说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非常成功规划。
三、国家对中国科学院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1 、期望科学院“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
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周总理就提出“用最大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中科院在制订《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据统计在列入十二年规划的57项重大任务中,以科学院作为“主要负责”、“联合负责”与“主要协作”单位参加的项目数占项目总数的87.7%,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火车头和主力军.。
2、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与“三个面向”的要求
2013年7月17日习主席在考察科学院的工作时对科学院提出了“四个率先”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要求。2014年8月8日他对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做出重要批示,又提出了“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中科院提出了“三个面向”与“四个率先”新的要求。也成为中国科学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
3、 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目标
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国家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以及第九届科协代表大会上,习主席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他强调“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里把60年前与60年后我国两次向科学进军的起点、基础、目标、方针和要解决的问题与发展的策略做一个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是有很大的不同。

表1 60年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基础、目标与策略的对比

QQ图片20160614163651
习主席指出“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只有30多年时间,我们的前景十分光明,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种形势下,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当“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四、思考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几个重要的问题
六十年前,面对诸多急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若干急需发展的领域,老一辈科学家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选出了要优先发展的领域,确定了12个重点任务,又提出了“四大紧急措施”,这样就使整个发展规划能够全面推进,并且提前五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六十年后,当我们在制订“十三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历史的经验,要对目前的科技发展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由于本人熟悉的是与信息化相关的领域,因此想以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例,来讨论规划制订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1、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需要根据形势与技术的变化适时调整
人们公认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是最快和最大的。2006年我国制订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用于指导2006年之后的十五年国家信息化的发展,但在2006年之后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重要的发展趋势,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化等,对社会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6年制订的规划没有涉及这些内容,因此在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方法上应当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当然新的内容可写进国家“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
2、关于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在5月18日召开的第八届云计算大会上,关于云计算的重要性和价值人们已经给出了很多的总结。从本质上看,云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一次革命,也是推动促进信息化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技术,为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了解决途径,还是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一个载体。但是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并没有被提及和引起重视,云计算技术使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迫切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整体发展规划来引导全局的发展和应用的推进。下面几个问题就需要很好地研究与思考。
(1)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应当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
云数据中心是构建云服务平台和开展云应用的基础。云数据中心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枢纽。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应该由国家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首先需要研究确定什么样的云数据中心可以由市场主导建设,什么类型的云数据中心必须是由政府主导的。在2010年的一个云计算会议上就有学者提出,“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国家的“两弹一星”类的工程,应当由国家主导。关于云数据中心的建设由谁主导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云数据中心的整体规划与战略布局应当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不能完全是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也说明人们在等待着国家的规划和指导。
(2)国家云数据中心发展规划与战略布局需要考虑信息安全的问题
在新技术的发展大潮中,各大公司都是非常积极和冲动的,从供应商角度来考虑,他们关注的自然是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与商业价值,可以多卖一些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也可以多卖些软件和服务,抓住这个商机就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益。
而作为政府需要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利益来考虑云数据中心的战略布局。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的信息安全、供需的平衡与区域的协调发展;不能不加区分地把所有数据都放入到同一个数据中心;不仅要考虑应用服务的质量,还要考虑针对不同的应用系统和数据采取何种安全等级的保护措施。因为数据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采取的安全管理的等级与方法也会不同。
(3)云数据中心建设决策需要考虑实际应用的需求
就像城市规划一样,一个城市需要建几个水厂,都建在哪里,什么时候建设,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经过严格的测算与论证才能做出合适的规划。国家级的云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应当如此,要根据实际需求制订出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而不能是谁有资金就可以建设,想建几个就建几个,想建多大就建多大。
在国家发布的指导云计算发展的有关文件中,虽然有一些具体的指导意见,如何根据温度、自然条件和能源情况来选址等。但是云数据中心的建设不光要考虑温度和能源的问题,还要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求,包括应用与数据的分布、数据的安全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在没有落实具体的应用需求,没有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分级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建立超大规模的云数据中心不是理性的行为。
规划的滞后与顶层设计的缺失造成的后果是,不管实际应用在哪里,盲目追求建设“最大的”云数据中心,等建好了再去找应用。有资金的电信运营商和信息服务企业成为云数据中心发展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
国家级的云数据中心建设的战略布局以及数量与规模都应当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还有推进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发展与信息安全、领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应用的部署与数据的分布、全局与局部在应用与数据上的分工和选择建设几个层级的云数据中心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制定国家层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得到解决。
云数据中心的整体规划与战略布局还有与之相关的制度与法律的建立,都需要抓紧研究和尽快出台,不然的话,不知道会有多少个云数据中心冒出来,还有多少数据安全的问题会发生。
3、国家大数据发展的整体规划与数据管理的问题
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国家也已经把大数据确定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文件。可以说《行动纲要》是国家大数据发展的一个整体规划。
《行动纲要》指出了大数据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是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并且确定了要建设以下十个工程:
1 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
2 国家大数据资源统筹发展工程
3 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
4 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
5 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工程
6 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
7 万众创新大数据工程
8 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
9 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10 网络和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
《行动纲要》提出,到2018年,中央层面构建形成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实现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多方利用,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还提出依托现有平台资源,在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政府集中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但是《行动纲要》没有提及以下问题:
1、构建的服务平台是在新建的云数据中心还是在原有的数据中心。
2、被选中的数据是放在原来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中,还是被抽取到新的可共享的数据系统中。
3、大数据工程与其他工程和业务系统的关系
大数据是一个独立的工程,通过这个工程将原来信息化重点建设的12金等工程的数据开放给公众,还是原来的信息化工程后续发展的一项工作,就是将已经收集到的数据服务于公众。实施的策略不同所需的资源也有很大的不同。
《行动纲要》提出了要加强大数据与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等相关政策、规划的协同。其实大数据工程不仅是对原来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进行一次数据资源的整合,而应当是用全新的思想来考虑国家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的一些问题。这里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如各类工程之间的关系,新系统的建设方式,老系统的运行管理,信息化发展模式如何转变等,这些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所要研究和解决的。
从“大数据”的宣传和应用报道中,人们认识到“数据像石油一样是核心的战略资源”,作为核心战略资源的数据显然是不能够随便存放的。这也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1) 数据的所有权问题;
(2) 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
(3) 数据使用权的问题,谁来决定数据可以让谁共享,如何确定可共享的范围等;
(4) 数据价值的分析与分级管理与保护的问题;
(5) 数据质量的管理(包括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6) 数据归档与保存时间的问题等。
开展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法律来保证,因此相关的制度与法律必须同步地建设。
4、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
从信息社会指数来看,我国还处于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但是从近几年出现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来看,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好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领先于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的制订与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城市都想进入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队伍中。
建设智慧城市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涉及到城市的智慧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环境保护等多个应用领域。使用信息系统管理城市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的保存与处理。
智慧城市的云数据中心是每个城市建立一个云数据中心,还是按照应用领域建设多个?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使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与这些具体技术的发展规划是密切相关的,也需要在国家层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中统筹规划。
5、不仅要制订单个技术的国家发展规划,还需整合多个技术的统筹规划
目前国家对每一个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城市都要制定一个发展规划,但是从实际应用来看,可能更需要的是,把这些技术整合在一起进行通盘考虑与统筹规划。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云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硬件资源的浪费与数据泄露等问题。
60年的历史证明,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需求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谁来做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学习《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的经验,制订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时候,首先需要开展系统性和整体性摸底和调研,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而不是由一个部门组织制订一个具体的技术发展规划,如宽带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等。在规划制订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类似“四大紧急措施”那样的可使多个技术协同发展的措施。因为这些技术和应用不仅是逻辑上密切相关的,而且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上都是头等重要的。这里提到的技术是与管理信息化有关的,还有一些新技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篇幅原因这里没有提及。还有开展跨组织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属于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研究的内容。有关部门应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