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台湾的垃圾管理;垃圾分类可行性操作;垃圾减量;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城市环境管理
正文:
2009年3月2日至8日,笔者到台湾做了一次短暂旅行,所到的城市有高雄、台中和台北。从城市表面看,台湾没有大陆城市中高楼密集的模样,那里有不少建筑是私房,外观显得旧或老,但城市的大街小巷却很干净,笔者没有在地上看到垃圾、口痰、污水和粉尘。
笔者注意到台湾已在认认真真做垃圾分类纯系偶然。3月3日,笔者到达台湾高雄的第二天,独自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找卫生间时,在一个过道上,笔者无意中看到一排摆放整齐垃圾箱,箱上写有标识:“金属类”、“纸类”、“厨余”、“一般垃圾”、“塑胶类和免洗餐具”,呵,这儿在做垃圾分类呀!
笔者朝这些垃圾箱中往里看,每个箱内投放的废物都与标识写的相符。“一般垃圾”的标识上详细写着“传真纸、卫生纸、塑胶袋及筷子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一般垃圾”将运去焚化,而金属类、纸类、塑胶和免洗餐具叫做“资源物质”,由环保局指定的公司上门回收。“厨余”是指剩饭菜,集中放在一个带盖的小桶中,每天下午有专人来收,用于喂猪。笔者问道,资源物质和厨余的回收者是否给博物馆一些费用作为回报?回答是:都是免费的。
3月4日,笔者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则题为《垃圾回收率10年成长36%》的消息。文中说:台湾环保署昨天表示,台湾的“垃圾回收率从1998年的5%,到去年底已超过41%,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运量也从每人1.143公斤,降至每人0.532公斤。垃圾处理已有9成以上采用焚化处理,焚化后底渣累计再利用量达172万公吨,回收36万公吨铁及6万公吨非铁金属,回收的有价资源达7.8亿元。在这些底渣中,也发现民众丢出的钱币,估计每年可拣出约一百万元价值的硬币。环保署呼吁民众将垃圾分类做得更仔细,未来底渣再利用范围可以再扩大,用于自行车道用砖或人行步道用砖。”
在接下来游台湾的几天时间中,笔者从南部的高雄北上到台北,所到之处都看到,无论在大城市的学校、餐馆和居民楼,还是在小城镇的街巷中,垃圾分类的做法已很普及。台湾人在家中已习惯将垃圾按“一般垃圾”、“资源物质”和“厨余”三类分开投放。人们都知道,这样做可以减少垃圾焚化厂的处理量,节省垃圾处理成本,资源物质可再生利用,厨余可制有机肥或高温蒸煮后喂猪,对此,家家都支持将资源物质和厨余无偿交给回收者。有时,回收公司也会送一些再生纸做的手纸来回报居民。
台湾清运垃圾的时间是在每天下午。收集车一前一后,前一辆是大容量的环卫车,专收“一般垃圾”,后一辆是卡车,专收“资源物质”。清运垃圾的时间一到,两辆车播放着音乐,一前一后缓缓沿街行驶。听到音乐声,街边店铺或住家的人们就会把分类垃圾袋从屋中拎出来,“一般垃圾”交给前车,“资源物质”交给后车。厨余有专用的大桶单独收集。台湾环保署向公众公布的可回收“资源物质”除了纸、塑胶、玻璃、金属外,还包括废干电池、废照明光源、废电脑、废电视机、废冰箱等。
笔者看到,收集“资源物质”的车上常印有回收公司的名称,有些注明是“智障人士回收公司”,这使人更易理解,台湾民众为何支持无偿提供“资源物质”。台湾的实践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文字完)
附图:
图1:台湾城市小巷中的干净面貌(李皓摄)
图2:高雄城市历史博物馆的垃圾分类投放处(李皓摄)
图3:厨余桶中只装剩饭菜有利加工成饲料或有机肥(李皓摄)
图4:台湾一中学收集的资源物质(李皓摄)
图5:台湾街头行驶的资源回收车(李皓摄)
图6:台湾餐馆中的餐具回收处对废物有严格的分类投放要求(李皓摄)
图7:台湾餐馆中的垃圾桶中没有剩餐倒入现象(李皓摄)
图8:台湾餐馆中只能倒入剩餐的的厨余收集桶(李皓摄)
(发表于《科技潮》杂志2009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