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畜共患病;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致病因子;疾病传播途径;卫生方法;病原体灭活;公共卫生;城乡环境管理
正 文:
因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我国媒体和公众对“人畜共患病”产生了关注。有媒体报道说,近二三十年来,“人畜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增加趋势。笔者查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官方网站,其上没有正式发布这一特征。因此,要让中国公众摆脱盲目恐慌,避免“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我们应当搞清楚什么是“人畜共患病”,传播途径有哪些,如何减少此类疾病的传播源,怎样做好公共卫生才能科学防范。
1、什么是“人畜共患病”
在WHO网站上,“人畜共患病”(Zoonoses)被描述为:“任何疾病或感染,只要能自然地从脊椎动物传染到人,就被归类为人畜共患病”。WHO指出:过去许多世纪以来,被描述过的“人畜共患病”有200种以上。它们涉及的致病因子主要有:细菌、寄生虫、病毒和非常规因子。比如,引起发烧、腹泻、腹痛、不适和恶心的沙门氏菌病和弯曲杆菌病,致病因子是细菌;而导致癫痫、头疼和许多其他症状的囊尾蚴病(俗称猪囊虫病)/绦虫病,致病因子则是寄生虫。存在于食肉动物和蝙蝠身上的狂犬病会通过动物咬人而传染给人,使全球每年约有5万5千人死于此病,致病因子却是病毒。常见的病毒型“人畜共患病”还有:禽流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埃博拉与列谷热。疯牛病是一种由非常规致病因子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学名叫牛海绵状脑病,致病因子是蛋白质,被认为是使人患上“变异型库贾氏病”的原因,这种病也会致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虽然绝大多数“人畜共患病”可预防,但它们却在全世界范围内使成千上万的人受到感染,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受其危害的人群数量可能很大。
2、“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
在发展中国家,“人畜共患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公众缺乏防范致病因子的常识。致病因子被称为病原体。在自然状态下,“人畜共患病”的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鼻进入,比如飞沫、粉尘中携带了病原体;二是通过口进入,比如饮水、食物被病原体污染;三是通过皮肤进入,比如皮肤有损伤,却直接接触了病原体,或是被携带了病原体的虫子叮咬,或被体内带有病原体的动物咬伤。
在人的生活环境中,容易传播病原体的典型生物有跳蚤、蚊子、苍蝇、蟑螂和老鼠。比如跳蚤可传播鼠疫、鼠性斑疹伤寒;蚊子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丝虫病、黄热病等;苍蝇的身上能携带 60多种细菌,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脊髓灰质炎、结核、沙眼、肝炎、寄生虫病等病;蟑螂因取食痰液、浓血、食物残渣、垃圾等,可携带约40种对脊椎动物致病的细菌,如麻风分支杆菌、鼠疫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还能携带病毒,比如引发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老鼠能传播至少35种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被病鼠尿和粪便污染过的食物、尘埃都能将病原体带入人体。
3、如何减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源
在中国,老鼠、蚊子、苍蝇、蟑螂被称为“四害”。让它们远离人的生活空间,使它们的数量不会大量增生,都能有效减少它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的机会,从而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简单可行的办法有:1、不要把剩餐倒入垃圾中。垃圾里没有了食物,就会减少老鼠、蟑螂的繁殖条件;2、保护水体生态,比如,水中有鱼可吃掉蚊子的幼虫孑孓,适宜蛙类、蜻蜓生存和繁衍的水体也能有效减少蚊子的数量。此外,夏季雨后,及时清除马路边的小型积水坑,能避免蚊子产卵;3、保持厕所无臭味,便池的下水口用水封或用防臭盖封,就能有效防止苍蝇接触粪便。最卫生的粪水处理方法是制造沼气,这能使苍蝇的卵和幼虫得到有效杀灭;4、厨房台面、柜板和餐具保持干净和干燥可避免吸引蟑螂。地面不铺地毯、经常打扫室内角落,能大大减少蟑螂的繁殖机会。
应让百姓们知道,若要在家中对食物、餐具、衣物等进行灭活病原体,可分别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因病菌与病毒都含有蛋白质,温度在摄氏60-70度时,绝大多数蛋白质都会变性,因此,病原体会随之失活。二是紫外照射。病菌与病毒的核酸吸收紫外线后,易发生变性与断裂,于是将不再具有感染性或死亡,所以,在阳光下晒衣服、晒被子是好做法。三是化学消毒,使病菌与病毒的结构受到破坏。但使用消毒液时,务必严格控制浓度,不要引起环境污染,不要让大自然中的有益微生物被过度杀伤。肥皂是对环境十分安全的洗涤用品,既能有效保洁,又不危害自然界中的生物。因此,洗手、洗衣可使用皂液和皂粉。
4、科学防范需做好公共卫生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人畜共患病”发病率要低得多。那里的许多城市和乡村都呈现出公共卫生管理良好的面貌,卫生要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1、
空气中的尘颗粒少。具体表现为:绿地的黄土不露天,建筑物的窗台、阳台、屋顶无积尘,工地、停车场的地面多以石子或渗水砖铺设,这有利地面的吸尘。城市中有大量的植被地带来给城市降温与降尘,也给市民提供空气清新的休闲场所;
2、
水体污染少。具体表现为:无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的现象。街边无任何餐馆、商店、行人向雨水口中倒污水、扔垃圾、吐口痰。河流与岸体的生态得到充分保护。雨水能很快就近通过渗水路面或绿地被吸收入地;
3、
垃圾管理细致。具体表现为:从生活垃圾到建筑垃圾都有相应的收集容器。各种垃圾箱的设计特点以方便投放和容量大为主,而且这些垃圾容器易于保洁。不同的垃圾分类按照要求分类收集,然后进行专业化处理。市民能遵守管理部门对垃圾投放的严格要求;
4、
建筑物内外保持整洁。具体表现为:建筑物的内墙与外墙要定期粉刷,保持无污垢。居民被授权在自己居室外的土地上栽树种花。居室、厨房与卫生间的设计注重干净、卫生;
5、
公厕卫生好。具体表现为:卫生间有独立隔间,提供手纸。座便器配一次性纸垫。用后的纸垫与厕纸都随水一并冲入下水管道,流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可用于焚烧发电。只有会阻塞管道的卫生巾和尿布才能投入废物桶,但必须先包好后才能投入桶中。这样的厕所废物要由专业的公司上门清运,清洁工不能随意接触和处置。
6、
注重公民的行为指导。具体表现为:几乎在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亲切易懂的行为指导提示语或图示。鼓励公民参与维护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卫生。
任何国家的城市与乡村,只要认真做好以上管理的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有效减少“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文字完)
附图:
图01(下)北京南站在甲流感流行期间向乘客提供的行为指导(李皓摄)
图02(下)澳大利亚干净的城市屋顶被用来作为吸烟区(李皓摄)
图03(下)泰国人常在水罐养鱼以减少蚊子的滋生(李皓摄)
图04(下)台湾高雄街头的小商店门口无人向雨水口中排污(李皓摄)
图05(下)新西兰奥克兰国际机场用中文标示不准往垃圾箱中吐痰以免传播病原体(李皓摄)
图06(下)新加坡公交车站设置的大容量垃圾箱因开口朝上而有利投放(李皓摄)
图07(下)德国要求厨余垃圾集中放入带盖的小黑桶中以利单独收集用于堆肥(李皓摄)
图08(下)建设沼气站来处理粪水和泔水能有效杀死病原体并获得能源(李皓摄)
图09(下)禁止投放食物喂养野生动物能减少动物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的可能性(李皓摄于台湾)
图10(下)给公共游泳区提供细菌检测数据有利保护公众的健康(李皓摄于台湾)
(发表于《科技潮》杂志2009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