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别让垃圾玷污故宫

李皓
2010年11月17日

关键词:故宫环境;垃圾污染;旅游地环境卫生管理;垃圾箱设计;可回收废物的收集


正 文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09年的天安门修缮一新。然而,那年的8月初,当笔者怀着愉悦的心情穿过天安门,为去故宫来到午门前,却让游人乱扔一地的垃圾吃了一惊。

图1:故宫入口处午门前的游客和垃圾(李皓摄)

垃圾以食物包装和雪糕棍为主,是成百上千的游客在午门排队购买故宫门票或等人时随手扔掉的。笔者在午门前寻找了一下垃圾箱,发现垃圾箱的设置少,离游人距离远,而且标识不明。

图2:故宫入口处地上的垃圾(李皓摄)

笔者是为观看故宫古建筑的排水设计而来的。进入故宫后笔者看到,虽然清洁工不停地清扫,故宫地面仍时时可见游人扔的垃圾。在金水河中、古井中、排水口中、金鱼池中,甚至石香炉中,笔者都看到了废弃的饮料瓶或食品包装。这些垃圾玷污了故宫的容颜,令人心痛。

图3:故宫园区的地面被游人扔掉的空矿泉水瓶(李皓摄)

图4:故宫中的古井石盖内塞满垃圾的状况(李皓摄)

图5:故宫古建筑的排水口被垃圾阻塞的面貌(李皓摄)

图6:故宫一石香炉中扔有烟头和雪糕皮(李皓摄)

与故宫的工作人员交谈后,笔者了解到,现在来故宫参观的国内游客有很大部分来自农村。富起来的中国农民到北京旅游的首选景点就是皇帝的住地——故宫。工作人员说,是这些喜欢随手扔垃圾的农民旅游者给故宫带来了保洁的困难。但笔者经考察后认为,只要故宫能增加“垃圾入桶”的明示语,并设置方便投放、分类清楚的大容量桶,故宫的保洁状况就能大为改观。

图7:开口朝上、有醒目标识的垃圾箱才方便游客使用(李皓摄于地铁站)

故宫现有的垃圾箱是方形金属桶,外观近黑色,顶部封闭。这些用材讲究的金属箱上没有醒目的“垃圾箱”字样,农民游客们大多不能确认这是用于投放垃圾的容器,就只好将手中的废物随处扔掉。此外,故宫垃圾箱的投放口在侧面,这种设计很不利于旅游景点使用,因为游客是走动的,他们扔垃圾时是边走边扔,只有开口朝上的容器才最易接住游客手中扔出的垃圾,所以,垃圾桶的顶部必须开放,把开口设计得像篮球投篮的篮口型才最好用。

图8:故宫中的垃圾箱无标识,开口小,不便投放,易产生臭味(李皓摄)

垃圾玷污故宫的另一表现是现有垃圾箱常散发恶臭。在太和殿旁,笔者看到一位正在等候父母的儿童捏着鼻子,离他站的位置约一米半远有个垃圾箱,强烈的酸臭味从箱体发散到周边。这是雪糕类奶制品残留在垃圾箱上,经阳光晒热后变质产生的臭味。这种臭味出现在太和殿的石栏杆旁,影响着故宫古建筑给人的庄重感。

图9:故宫中的垃圾箱里有大量可回收的饮料瓶(李皓摄)

故宫目前的垃圾容器没有分类要求,这极大地增加了清洁工的劳动量。由于垃圾混合投于垃圾箱中,箱内没有桶,使得每位清洁工在清空垃圾箱时,都需要用手中的夹子,将箱内可回收的饮料瓶一个个拣出来,放入编织袋中,然后再用笤帚扫出箱内的其他垃圾,装进随身背的保洁铲箱里。故宫的一位清洁工告诉笔者,她负责管理区段的垃圾箱每小时约要清空三次,其中百分之八十是饮料瓶,若能设置单独收集饮料瓶的回收箱,垃圾箱的清空次数就能减少。

图10:故宫的清洁工清空垃圾箱时需手拣垃圾进行分类的状况(李皓摄)

图11:故宫的清洁工清空垃圾箱时从箱中捡出饮料瓶的状况(李皓摄)

图12:故宫的清洁工从垃圾箱中分拣出来的可回收废物(李皓摄)

图13:因缺乏回收箱,故宫游客将饮料瓶投放到花盆中(李皓摄)

据媒体报道,2009年7月,故宫接待中外游客总计159万人次,平均每天5.1万人次。以每位游客在故宫游览时喝一瓶饮料计,每天废弃的空瓶量达5万1千个。故宫现有的清洁工约有100名,如果都得靠他们用手夹捡拾,平均每位工人每天得从垃圾箱中掏拣500个饮料瓶。这对工人的健康和故宫的保洁效率都是极为不利的。

故宫的管理部门需尽快提升管理垃圾的水平。

(发表于《科技潮》杂志2009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