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环以内有许多老旧社区,其特点多是六层以下的楼房,建于20世纪60-80年代。这些楼房的高度一般在16米以下,以目前发达国家推崇的有利保障社区生活品质的楼房高度不应超过13米的要求来看,北京这些老社区的建筑很适宜转型为宜居社区。
由于楼房不高,老旧社区的建筑常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样的人居环境散落在高楼化、水泥化的城市之中,有助减少喧闹、闷热和烦躁,给人带来安宁和凉爽。加上社区周边的服务设施齐全,学校、医院都在近处,所以,北京的老旧社区几乎都住得满满的。
随着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最近,在北京“十二五”规划征集建言——“如何让社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的活动中,媒体大量报道了市民希望改善社区环境而发出的强烈呼声。笔者对市民呼吁的环境问题做了归类,主要有八方面:1、绿地荒芜;2、狗粪污染;3、垃圾乱扔;4、车辆乱停;5、楼道杂物;6、噪声扰民;7、小广告污染;8、无节能减排措施。
笔者到住家附近位于中关村核心地带的老旧社区里去转了转,果然,市民所指出的以上八大环境问题都存在。可见,这些问题在北京的老旧社区中具有普遍性。而且居民们说,这些问题已存在多年,一直无法得到根治。但笔者认为,只要使用一些讲科学的新方法,就能轻松治理好以上八个老旧社区的环境问题。笔者的建议如下:
1
、把社区的绿地交给居民栽种
老旧社区绿地荒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绿化队栽种的植物品种不对,比如,在光照差的地方种了喜光植物;在干燥的土壤上种了需水量大的植物,等等;二是植物栽下后,无人照管,比如浇水、补肥等。一旦被人践踏,绿地荒芜随即发生。如果北京也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让居民自己栽种社区绿地。这不仅有利居民根据绿地的土壤、光照和受风情况来选择植物品种,种出有特色的花园,还能让居民自行阻止践踏绿地。社区的绿地就会生机勃勃了。其实,古代北京的城市绿化就是让居民在门前和院内自己种树栽花的。
图01-北京一老旧社区由居民栽种和管理的花园(李皓摄)
2、建落叶堆肥栏接纳社区狗粪
遛狗人往往把狗粪扔进垃圾箱中,但这种做法很不卫生,一是狗粪会玷污垃圾箱,二是可能危害环卫工人的健康,因此不能提倡。科学处理狗粪的方法是,学习森林中动物粪便的处理方式——让粪便覆盖在落叶下,然后被微生物分解,变成肥料。如果在社区绿地的角落中建一个落叶堆肥栏,然后告知遛狗人,用手纸包好狗粪后,投入堆肥栏,埋在落叶中,狗粪与手纸就能在几个月后与落叶一起变成肥料了。这种做法不会产生任何臭气。
图02-在社区中建个落叶堆肥栏可接纳狗粪并将其转化为肥料(李皓摄)
3、通知每户居民如何投放垃圾
为了减量北京的生活垃圾,市政部门要求垃圾必须分类投放。厨余垃圾用于堆肥或制作沼气,不可回收的包装用于焚烧,可回收的废物交给废品回收者。发达国际成功运作分类投放垃圾的经验是:在每户居民的信箱中放入一份分类投放垃圾的具体做法指南,同时在社区中安放好相应的分类收集桶。只要北京的社区做到了这一点,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4、在树下铺设孔型砖以便停车
老旧社区无地下停车场,但树林地带较多。这些林地浓密的树阴下没有阳光,所以林下几乎不长任何植物。这种绿地可以两用,既是树林,又可停车。为使树林的土壤不被车轮碾压,保持其透气透水性,需要使用孔型砖来覆盖林下的表土。最简单的做法是,把普通砖块铺成口字型,孔就形成了。这样的停车区称为“树荫停车场”。
图03-在树林下铺孔型砖可停车并且不伤树根(李皓摄)
5、清除楼道杂物并做定期粉刷
居民楼的楼道中若有杂物堆放易引发火灾。所以,社区管理对“楼道禁堆杂物”的要求必须严格——违者,杂物将被立即清除。由于楼道也是居民每天的必经通道,保持楼道干净和墙面清洁有助愉悦心情。在发达国家。住宅楼的楼道每隔几年要粉刷一次,北京也应这样做。
图04-无杂物堆放并墙面清洁的楼道有利舒缓居民的心情而密闭的玻窗有助冬季保暖(李皓摄)
6、给社区健身区域铺上软地垫
老旧社区的室外健身地带常建在居民楼旁,地面是硬化的水泥地。在这样的地面上跳跃、拍球都会产生噪声,干扰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午休。要解决这一问题,只需在地面上加铺一层橡胶质地的软地垫就可以了。软地面也能减少居民运动不慎摔倒时受伤的可能。
图05-给社区室外的运动场地铺上软垫能减少噪声并避免摔伤(李皓摄)
7、在社区设立小广告专贴栏板
在发达国家,社区楼门前、超市入口处、街头广场地带等,常设有专供张贴小广告的栏板。任何市民,若有房屋出租、寻找搭车人、有旧货转让、俱乐部信息等,都可自己写个小广告,贴在这些栏板上。如果北京的社区也提供广告栏板,可方便居民生活,减少小广告的乱贴。
8、更换楼道破窗并使用新能源
老旧社区居民楼的楼道窗户常出现玻璃缺失的现象。这在冬季会使寒风直入居民楼内,使居民家中保暖困难,由此增加取暖的能耗。所以,社区应定期检修居民楼道的窗户,以确保冬季能密闭、夏季能通风。此外,社区屋顶上只要能够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应鼓励居民安装。
图06-北京一老旧社区在屋顶上新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李皓摄)
(写于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