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又名“水淹”。有文献指出:故宫修建于1406-1420年,建成后至今五百多年了,却几乎不见“水淹”的记载。即使下暴雨,雨水也会很快排走,地面不会出现积水。为此,笔者花了两天时间,两次入宫,想把故宫从不发生“洪灾”的设计看个明白。
洪灾通常在天降大到暴雨之后出现。水淹地面,造成行路困难、交通阻断、水倒灌入房,致使百姓生存受到威胁,故称之为“灾”。今年我国多地“水淹”报道频频,受灾民众达数千万。此时,去认真观看中国古建筑中的防洪设计,是件必须做的事。图01-故宫中的透水地面和排水石槽与通往干沟的钱眼排水孔(李皓摄)
防洪招数二:建坡形路面自然排水
故宫中的御路、甬道和甬路的断面多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形状,称为“熊背”样式。这样的设计十分有利雨水自然流向低处。在院落中,有些低处是园林绿地,雨水的流入正好能为绿地补水。有些低处是石槽明沟,能把雨水输送到建造在地下的排水暗沟中。还有的低处直接就是盖在暗沟上石板。盖板上有铜钱样的五个洞,称为“钱眼”。通过这些钱眼,雨水直接流入地下暗沟中。图02-故宫中熊背样式的中间高两边低的道路有利自然排水(李皓摄)
防洪招数三:在隔挡处开洞及时排水图03-故宫中能有效排出庭院积水的券洞(李皓摄)
故宫所有的石栏杆的底座部都凿有排水孔。孔与孔之间的距离约为95公分。这些排水孔的形状有点像单片花瓣,孔高约6公分,孔底宽约12公分。可以想见,降雨时,雨水容易在石栏杆的底座形成积水,而这些分布密集的排水孔能把积水迅速排空。图04-故宫汉白玉石栏杆底部均匀分布的排水孔(李皓摄)
防洪招数四:造与河流相通的排水干沟图05-故宫外的护城河与故宫内的金水河相通之口(李皓摄)
下雨时,故宫自身吸收不了的雨水都通过金水河排向护城河。笔者在北门神武门的南部看到一条东西向使用长方形石板铺设的路,石板上有多处可让雨水流入的洞。一查资料才知,石板下是故宫排雨的大干沟,干沟深约1.5米,宽约0.6-0.7米。这条大干沟的西端与城隍庙的金水河相通,东端向南延伸为故宫的一条纵向干沟,在清史馆处流入金水河。这样的排水大干沟在故宫中有好几条,它们可接纳故宫所有暗沟排出的雨水,在不同的位点将水注入金水河。图06-故宫中的金水河能收集雨水并输往墙外的护城河(李皓摄)
图07-故宫内的雨水大干沟通向金水河(李皓摄)
防洪招数五:修筑台基防止水淹图08-故宫里的房屋和水井都建在高于地面的台基上(李皓摄)
在防灾、减灾方面,中国的城市建筑设计师们需多向自己的祖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