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学会讲卫生的吐痰方法

李皓
2011年01月14日

关键词:随地吐痰与传染病;文明吐痰法;痰液中的病原体;结核杆菌;结核病;公共卫生行为规范

正文:

“不随地吐痰”是一句我们听熟的口号,但当我做讲座时问听众:“有痰应当怎样吐?” 却几乎无人(包括公务员、学生、市民)能立即作出正确的回答。可见,我国未治理好“随地吐痰”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教会大众什么是讲卫生的吐痰方法。
为改善公共卫生状况,我国长期宣传“不随地吐痰”。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许多志愿者到公共场所去发放纸袋或塑料袋,用于吐痰。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即使在富裕的发达国家,也没人使用袋子吐痰,因为这样做既不美观,也太浪费资源。

上图:吐痰使用手纸捂口才是讲卫生的行为(李皓摄)

讲卫生的吐痰方法是使用随身携带的手纸。具体做法是,咳痰时,必须用手纸捂住口,这既能避免飞沫影响他人,又能干净利落地用手纸接住咳出的痰液,然后,将痰液包在手纸中,裹成团,投入废物箱内。这样的行为能使整个吐痰过程保证痰液不外露,因而能避免痰中病原体传播的可能。所以,在发达国家,这已成为公众吐痰或擤鼻涕的行为规范。

上图:用手纸将痰液裹好后投入垃圾箱中能避免病原体传播(李皓摄)

为什么痰液暴露会引起反感?一位来北京旅行的德国朋友是这样说的:“痰液中含有上百万个细菌。痰迹风干后,细菌会飘到空气中,随着我们的呼吸,这些细菌就会进入我们的身体,使我们成为被感染者。因此,随地吐痰是很不道德的行为。我不理解,为什么北京人对随地吐痰的行为好像并不在意。” 这位朋友说的话代表了很多国外来客的看法。

上图:地面的痰液风干后其中的病原体会飘到空气中传播疾病(李皓摄)

上图:垃圾箱上带痰迹对公众健康十分不利(李皓摄)

2007年,我国卫生部部长陈笠撰文指出:“结核病近年来死灰复燃。初步估计,我国结核杆菌感染人数超过6亿,结核病患者达500万之多。”《家庭医生》一书写道:“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每一毫升痰里,就有结核杆菌10万个左右。结核杆菌生活力很强,在阴暗、潮湿、不见阳光的地方,可以存活七、八个月之久。肺结核病人吐在地上的痰干了之后,结核杆菌就会随灰尘飘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进了带有肺结核杆菌的空气,就可能得肺结核病,尤其是儿童、少年和体弱者???????。” 当今世界对结核病最大的担忧在于:一些结核杆菌由于基因突变而对抗菌素不再敏感,如果有一天抗菌素无法控制结核杆菌,结核病将再次成为人类无药可医的杀手。正因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公民了解这些知识,他们就把随地吐痰或往垃圾箱中直接吐痰看作是一种威胁他们健康的可憎行为。

上图:新西兰奥克兰国际机场每个垃圾箱上写着“不准吐痰”的中英文提示(李皓摄)

每当我向听课的市民讲完痰液、病原体传播和正确吐痰的知识与方法之后,我看到的总是他们急切的反应。他们说,过去完全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很愿意立刻改变自己的行为。看来,北京市民表现出的“对随地吐痰不在意”,主要源于他们从未得到过相关的知识教育与行为指导。

上图:用手绢包好随身携带的手纸是文明出行的好习惯(李皓摄).

北京要建世界城市,我们应当将“不随地吐痰”这一空洞的口号变为教会公众“如何正确吐痰”的行为指导——让人人都知道:必须用手纸捂口吐痰,完后包好手纸投入垃圾箱中,才能保障公共卫生和自己的健康,并要认真地从我做起。只有这样,北京才能与“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彻底告别。

上图:废物箱上设计的盘只用于投放烟蒂,禁止吐痰(李皓摄)

(发表于《新京报》2007年12月15日A03版,题为:你知道“有痰应当怎样吐”吗?,修改于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