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德国学校中的环境教育

李皓
2011年01月29日
在中小学校阶段开展环境教育很重要性,但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要教给学生们什么样的知识、观念、情感、判断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原则?这些问题是当今中国许多中小学教师们感到困惑的——环境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和知识面实在太宽广了。

图01-德国一学校的学生在上手工织毛衣的课(李皓摄)

在德国我参观了一所拥有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学校,那里开设了独特而有趣的动手实践课,使学生们入学伊始就开始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早期人类是如何加工自然资源来得到自己需要的生活品的?那里的动手实践课有:缝补课、织衣课、织布课、木工课、打铁课、钳工课、印染课、陶艺课,等等。在德国这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中,学校却把所有的动手实践课安排得尽量不用电力,而是手工操作。引领参观的德国老师介绍说,能源短缺是当今全世界都在忧虑的事,因此他们的课程要教给学生两样东西:一是让他们了解祖先是如何用双手创造出生活必需品的,二是让学生增长一种本事,使他们在今后能源突现危机的情况下能以自己的手工劳动谋生。老师还介绍说,凡是学习过这些手工课的德国学生,都显得对自然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十分注意和关心,这是动手实践课产生出的最好的教学效果。

图02-德国小学生们在上木工工具使用和玩具制作课 (李皓摄)

问一问生活在中国大城市中的孩子们:“你喝的果汁是哪里来的?”他们多数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超市买的。”几年前,正是同样的问题和同样的回答发生在了德国一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于是那里的几位教师达成了一个共识:必须充分挖掘学校里现有的土地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栽种农作物的机会,使他们能补上“自己的食物来源于大自然”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存知识。

图03-德国一学校利用教室外绿地让学生们自己栽种农作物 (李皓摄)

德国曾因滥用化学品而深受环境污染之苦,公众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其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正是这些惨痛的教训,促成了今天德国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不少德国知识分子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中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条例执行得十分严格。然而在学校中开辟生态农场,却是在没有政府要求的情况下,由德国教师们自己发起的行动。这一创造性行动的实施为学校带来了多方面好处。最有价值的是,生态农场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认识自然、了解生态农业和保护环境的实践机会,其中学生们能体会到很多乐趣。生态农场每年的收获季节创造出了一个绝好的邀请家长到校的机会。在家长来学校与师生们分享生态农场劳动果实的同时,老师、学生和家长愉快见面和交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图04-德国学生们从校园农场收获的自种瓜果(李皓摄)

从德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能深入人心的环境教育在于学习知识和动手实践,而并不是我们常在城市街头看到的让许多学生在一个画布上签名,拉标语,喊口号。扎实的环境教育将会使人受益终身,笔者相信,生动有趣的环境教育形式也会在中国的学校中开展起来。

图05-德国一学校农场工具间中劳动工具摆放有序的面貌(李皓摄)

(写于2006年11月,修改于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