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在南宁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李皓
2011年03月09日
2007年9月“联合国人居奖”颁发给了中国城市南宁。为此,笔者到那里作了三天实地考察。三天中,笔者不仅随中科院的调研队参观了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和城市应急联动中心,还独自乘公交车去暗访了南宁市内的城中村,其大街小巷不见乱倒垃圾、不见乱泼脏水的干净面貌使人觉得这里的城市管理确实比较细致。

南宁市内一城中村整洁的环境(李皓摄于2007年)

与普通的南宁市民交谈,他们描述的几个月前的南宁却是另一幅景象。那时南宁城中的脏、乱、差,尤其是沿街摆摊、垃圾乱扔、公共设施被损等现象也严重扰民。面对市容环境已变得整洁有序的南宁,市民们称赞说,是政府的管理变得认真而高效所至。到底是什么使南宁的城市管理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发生了质的飞跃?笔者参观了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之后,找到了答案。

南宁市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有关城市清洁工程的指导宣传栏(李皓摄)

参观时,笔者看到了一个案例:上午9点半,一位市民发现一个大街路口的井盖丢失了,于是拨打了“12319”市政热线;5分钟后,一位市政监督员到达现场,用随身携带的具GPS定位系统的“城管通”手机进行现场拍照,并在手机上录写“案件上报表”,然后通过“城管通”手机将图片与信息发给“数字城管”监督中心;10点整,市政工程人员携带新井盖和工具赶到现场,对井盖进行修复;10点半,井盖修复完毕,监督员再次来到现场,对修好的井盖进行拍照,并发送给监督中心结案。从井盖被报丢失到修复完毕,整个过程仅用了一个小时,与过去修复井盖最快也需24小时相比,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的监督中心(李皓摄)

“数字城管”为何能使职能部门快速行动?这得宜于它能明确责任的设计。在这一系统中,市区被分为多个责任格。责任格中的每个部件,大到一个停车场,小到一棵路树、一个果皮箱,都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只要在数据库中输入任意部件的“身份证号”,就能轻松找到该部件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

数字化城管监督中心在电脑上直观地看到发现问题的地点与现场照片(李皓摄)

一旦市民打来举报电话,监督中心便通知在该责任区巡逻的监督员进行核查并拍照。收到照片后,监督中心立即在电脑上建档,内容包括:事件来源、事发时间、事发地点、事件内容、事件编号等,然后事件按紧急程度分为五个级别,被移交给“数字城管”的指挥中心。

??公众呼叫系统将多个职能机构与市长热线安排在一起能高效解决问题(李皓摄)

指挥中心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库找到相关责任单位,将任务分派落实到市级、区级或街道办事处,令其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并予以解决。事件得到处置后,监督中心通知监督员核查拍照,才算圆满完成。

笔者参观时看到,监督中心电脑上显示的当天报案的内容有:绿地枯死、路灯护盖丢失、街头坐椅损坏、乱堆建筑垃圾、电线杆倒地、路面有坑等。

数字化城管应急联动中心将110、120、119、122四个号联成了110(李皓摄)

“要是一个问题涉及多个责任单位,部门相互推诿咋办?”听到笔者的这一提问,指挥中心负责人说:这样的事发生过,后来他们制定了一个规矩:谁先收到分派任务的电话,谁就要对任务的完成负责,否则,相关责任人将被问责。这一来,政府不同专业的管理部门出现了相互协调的新气象,部门间推诿,部门内工作拖沓的风气发生了根本性扭转。

在指挥中心的电脑上,笔者看到了“数字城管”分派任务填写栏,内容有:任务编号、分派时间、分派说明、分派人、分派单位、接收单位、接收时间、完成期限、是否完成、反馈意见。它的记录清晰,内容透明——这就是促使政府部门高效工作的法宝,它使南宁的城市管理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南宁市民族大道的林荫路(李皓摄于2007年)

南宁市城内主干道人行道的干净面貌(李皓摄于2007年)

(写于2007年11月,修改于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