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减少城市内涝的简单做法

李皓
2011年06月22日

关键词:城市内涝治理;地表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利用;径流引入绿地;天然植被吸收雨水;低地排洪沟;雨水排放池;立交桥护栏排水口;多孔式雨水井盖;吸水能力高的地面设计;增加土壤吸水能力

正 文


近几年,中国不少城市出现了大雨即涝的问题。一些网友认为,中国应建设大型地下管网,以便让降雨时产生的城市积水快速排入河流之中。

其实,由于现代城市中地面污染物积累严重,降雨时,城市地表产生的径流所含污染物浓度很高,将这些雨水直排入河极易引发水污染,所以,发达国家已开始改变了做法。笔者利用今年5月赴美旅行的机会,仔细看了那里的城市现在是如何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的。

笔者发现:美国使用的减涝方法简单、省钱、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利用雨水资源,其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通硬化道路、停车地面与绿地之间的通道,大雨时,地表径流能顺利进入绿地,被土壤吸收,因而不会形成地面积水。

在道路和绿地之间有水通道,下雨时,道路不会形成积水。 (李皓摄)

在硬化地面旁建较低的绿地,使雨水自然流入,不形成地表积水 (李皓摄)

2、在城市的低地势区,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地带。大雨时,天然植被能大量吸收降雨。这有利减少内涝,使雨水能通过植被的根系进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此雨水口下的管道极短,用于将雨水直接排入天然植被区中 (李皓摄)

在城市低地势处有大面积天然植被,能有效吸收雨水,补充地下水 (李皓摄)

3、在道路旁、停车场边、楼房的近处,设计露天低地或排洪沟,以利迅速排水。雨水可汇集形成景观湖水,也可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层。

把停车场、建筑边上的绿地建成有利排水的低地实例 (李皓摄)

休斯顿为城市防洪建的露天雨水排放沟,沟中植物起净化水质作用 (李皓摄)

休斯顿通过防洪沟收集的雨水给城市提供了湖面景观用水 (李皓摄)

一旅馆建的雨水排放池,池中的植被能净水,并让雨水渗透入地 (李皓摄)

此雨水池使用了石笼筑堤,方法简单、建造快速、不伤生态。(李皓摄)

4、在立交桥的挡板上多开直排雨水孔,这能减少立交桥面积水,也能避免桥面积水汇集到下桥处的低地,形成积水,阻碍交通。此外,在地面上设置的大型雨水排放井口应尽量保持开放状况(但需设格栅以防行人落入等问题),以随时排出暴雨积水。

在立交桥上开排水口实例,这能减免桥面或下桥段的积水 (李皓摄)

此雨水井口0.6米见方,无封闭井盖,有格栅防护,有利暴雨排水(李皓摄)

5、尽量使用透水砖、石子、网格等有利雨水直接入地的材料来给室外环境铺地。给树坑覆盖木屑类有机质以增加树坑对雨水的吸收能力。

用透水砖铺设的室外休闲场地,具有雨后地即干的效果 (李皓摄)

使用石子与网格铺设的透水道路,雨天不积水 (李皓摄)

给树坑铺上木屑层,能使树坑土壤疏松,下雨时大量吸收雨水 (李皓摄)

以上种种简单、有效的就地排雨方法,在中国的古建筑和园林中都能找到思路极为相似的实例。说不定,美国的这些排涝设计正是从东方的古建筑中汲取了智慧。所以,面对当今中国城市出现的雨后内涝问题,我们最好冷静下来,找到致涝的原因,设法使用最节省和环保的方式,把雨灾转变成城市需要留住的水资源。

(写于201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