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Binary/Image)

李皓
2012年08月21日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雨水收集;透水地面;中国传统建筑;德国城市地表透水率;现代城市的地面设计

正文

一座城市能否贮存好从天而降的水资源,是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视的问题,这是因为:有水的城市,才是永生的城市。
现代的城市如何存水?国际绿色城市的经验是:要多铺透水地面,使天降的雨水能直接渗透入地,变成地下水资源。在古代中国,铺设透水地面的做法十分普及,这的确保障了许多古城、古镇、古村、古庙、古院落的地下水位历经千年也能保持恒定。

上两图:中国古城和庭院铺设的多缝石板或砖道具有极好透水功能(李皓摄)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国急于追求“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规划设计者们不了解古代中国的铺地智慧,去盲目崇拜古罗马式的硬质设计,将中国城市的大部分地面都硬化了,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环境负效应,主要有:下雨地表积水内涝、无雨地表干燥起尘、夏季地面高温、冬季地面结冰、地下水位下降、地下土层易松动垮塌等。
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表明:铺透水地面是城市防止水灾、减少热岛、留住雨水资源、提高环境质量、保障居住安全的重要措施。那么,城市的哪些区域可以铺设透水地面呢?
可铺设透水地面的区域包括:
1)人行道、步行道、自行车道、小街巷车道等;
2)露天停车场;
3)房舍周边、庭院、社区地面;
4)车房出车道;
5)单位、企业、学校、医院、公园、广场的空地等。
在当今德国的大小城市,铺透水地面已成为强制性要求,城市透水地面的比例最少为60%,理想为80%,那里常用的几种让地面透水的方法如下:
铺草地透水:将腐殖质与石子混合后铺成地面,再将耐旱型草籽撒在地面上,随后夯实即可。
铺石子透水:地面仅由均匀的石子铺成。这样的地面透水性好,不长草。适于房舍周边、步行道等。
铺砖石留缝隙透水:使用砖块、石材铺地时,适当留出缝隙,缝隙填充粗砂粒,以利透水。
铺孔型砖透水:在地面铺上孔型砖后,用腐殖质填充砖孔即可,适于停车场的地面铺设。

由石子地、耐旱草地、多缝隙砖地组成的透水地面(李皓摄于德国)

用地砖、石块铺设的多缝隙透水地面(李皓摄于德国)

用孔型砖铺设的停车场(李皓摄于德国)

一位北京节水办负责人说:在北京夏季,透水地面的温度要比硬化地面低好几度。而且,下雨后,经透水地面保存下来的雨水可慢慢蒸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增加城市的湿度和舒适感,也有利于滋养各种植物,从而大大减少城市的绿化用水。所以,铺设透水地面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修建于600年前的故宫,其地面的铺设有80%以上是能透水的。从中国宋代到清代留下的园林、庙宇、宅院、街道的古地面看,古中国铺设透水地面的方法至今仍领先于世界。因此,面对当今中国城市因硬化地面带来的环境灾难,我们唯一的出路是认真学习中国古人的铺地智慧,这是一条有效减少城市雨灾的经验之路。

中国古园林中的透水地面有利绿植健康生长(李皓摄)

中国古庭院铺设的透水地面利用建筑废料,且做工细致美观。(李皓摄)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01年6月14日,题为:铺地莫忘保水。修改于2012年8月,德国实例的图片摄于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