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李皓,环境科普志愿者,“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化室工作。1986年至1994年在德国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汉诺威毒理研究所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研究中草药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出于对当时中国环境状况的极度忧虑,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科普志愿者。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从事引进和翻译国际环境教育影视片的工作。2000年至2004年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2008年成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与鸟儿分享新居的幸福

李皓
2012年10月29日
提起“自然保护”,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城市以外的地区,甚至是遥远的大森林,因此往往有自己还顾及不上、是局外人的感觉。对“自然保护者”们,大家多是敬而远之,觉得那些是自己可望不可及,也不想及的行为。其实,这真的是把“自然保护”的意思给误解了。
在人类这个群体中,最纯洁的“自然保护者”是儿童。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给动物喂食的认真劲儿,看一看他们在大自然中被昆虫、鸟儿、树木、花草、甚至泥土迷住的样子,你就不得不由衷地承认:童心对大自然有着最真诚和天生的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知不觉地告别了儿时那种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的状态,转而变得对身边的环境冷漠起来。于是我们不再能注意到地上的蚂蚁、土中的蚯蚓、草丛里的蜻蜓和大树上的雀鸟了。再提“自然保护”,我们感到惶惑,自然在哪儿?没看见呀。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它就在我们的屋外,哪怕屋外正在受到一座座水泥楼房的包围!对我们这些都市中的居民来说,自然就是那些还顽强生存在城市缝隙中的各种自然界中的生命。
不久前我家搬进了一栋立在马路边的水泥高楼。当我第一眼从位居七层的新居窗户望出去时,我只能看到一排排水泥楼的平屋顶,既旧又脏。这样的景致与我从小向往的窗外要有树荫和鸟鸣的住宅相距实在太远了。我不禁再次为自己生活的城市环境现状悲哀起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等来自然回归城市面貌呢?
出乎我意料的是,突然有一天夜里,我在自己的新居中听见了很近的小鸟的鸣叫!循着声音找去,我发现新居墙上的空调安装洞中已被鸟儿们筑成了温馨的家。天哪!这窝可爱的鸟儿来自哪里?它们是怎样在这片水泥楼中找到我家墙上的这个小小的洞口的? 黑夜里它们在熟睡中发出着嫩嫩的鸣声,让人的心变得很软,很软。
自1995年回国到2003年迁入新居,我一直坚守了自己的家不买空调的承诺。因为当时我听说青藏高原出现了被过量紫外线照射而失明的孩子的事,因此我承诺自己不会使用那些会释放严重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商品。这次迁入新居前,怕热的丈夫终于说服了我,要为新家选一台空调,毕竟现在已经有了多种保护臭氧层的措施和产品。但自从我家的空调洞中住上了鸟儿之后,丈夫就再也不提安装空调的事了。他说他已经习惯了使用电扇,就让我们与鸟儿们好好地分享我们的新居吧。
丈夫淡淡的话,使我感动了好久。“保护自然”真的不必远行,要做的事情就在身边。“保护自然”也不必需要怎样的境界,就让我们的心灵回到孩提时代,使我们能像孩子们那样把动物看得与我们一样平等。这样,“保护自然”就变得简单、自然、轻松而易行,并能使我们充分享受到一种幸福感,一种人性的欢乐。
?(写于2004年1月,修改于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