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绿色城市;绿地沙化与治理;园林有机质循环;精品绿化工程的浪费;绿地保温罩不环保;绿地土壤保暖;墙体绿化;社区居民自助绿化;生态小花园
正??? 文:
2005年,笔者几次接待国际友人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问:“你真的认为北京能在2008年成为绿色城市吗?” 面对他们充满怀疑的眼光,我只能实话实说地答道:“这要取决于政府管理部门是否能真正掌握建设绿色城市的科学知识,同时需要政府部门放权给市民大搞自助绿化。”
建设“绿色城市”需要政府多个管理部门学习新知识,并各尽其职地协同工作。在申奥成功后的4年中,北京在治理环境方面效果最明显的有:空气污染的降低、垃圾管理的封闭化、水系治理开始运用生态手法。但遗憾的是,由于北京城市园林绿化部门没有重视对国际生态城市绿化的新思路、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学习,使目前北京城内多数已建起来的绿地都普遍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绿地缺乏提高环境质量的功能(比如降尘、降噪、保水、养土、挡风、消暑等)。
在北京的一些新老社区的绿地中,笔者看到了严重的土地沙化现象。而管理这些绿地的工人们,几乎都是被临时雇佣的农民工。他们只照包工头的要求干活儿,为绿地拔草、剪草、修枝、清扫、浇水、撒肥、打药、甚至为灌木加保温罩等。而正是这些多数已不再适合生态城市绿地管理原则的做法,在拖着北京提高环境质量的后腿,在给建设绿色北京增加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并带来了多种负效应(比如:增加绿地耗水、增加垃圾清运量、增加化学污染、增加土地沙化等)。
笔者认为,北京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应在全行业中认真开展生态城市绿化管理新知识的培训,并要敢于把社区绿地的建设、管理和监督下放给居民,鼓励北京市民在自己的居住区中自费种植适宜环境的生态小花园。只有这样,北京才有可能在两到三年时间内,从城市植被覆盖的数量到质量、从城市绿地的保水到养土都出现质的飞跃。以下介绍笔者在北京城市街头和社区绿地中看到的问题和希望。
1)? 北京城中的绿地土壤沙化严重,需大力提倡园林有机质循环
土地有机质的流失会引起土壤沙化。而在北京城市的绿地(尤其是社区绿地)中,土壤沙化现象十分普遍。这一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在给北京带来多方面的危害,主要有:给北京治理扬尘污染增加难度;使绿地土壤干燥而增加绿地耗水;使植被生长难以茂盛而绿化效果差;使城市建筑物和车辆表面增加尘土因而影响公共卫生;使北京空气中粉尘多而使随地吐痰的陋习难以根除 。
造成北京城市绿地有机质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城市环卫管理部门长期把落叶和园林杂草这些富含有机质的自然废物看作是需要清扫和运走的垃圾;二是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对绿地有机质没有保护的意识,满足于使用化肥。这两方面的管理误区相加,使得北京的许多城市绿地出现了“树下一片沙、草下板结土、夏秋虽见绿、冬春光秃秃”的景象。
改变这一状况并不难,只要认真实践中国自古就有的“落叶归根法”,让城市绿地有机废物(树叶、草渣等)尽量就地堆肥即可。这也是目前国际生态城市保护园林土质并给城市减少垃圾清运负担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这些做法几乎不需要花什么钱,其两大效果是:1、能帮助园林垃圾就地实现“从树叶——到肥料——再到新树叶”的物质循环;2、使绿地土壤避免沙化,从而减少上述提及的多种环境负效应。这十分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种治理城市绿地土质沙化的重要园林废物是修剪下的树枝。国际生态城市的普遍做法是:把树枝粉碎后撒回绿地的表面上,这可起到覆盖露土、减少水蒸发、为土壤保温、营造活跃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增加土壤透气透水性因而能增加绿地土壤对雨水和雪水的吸收等多种功能。树枝渣还是许多国际生态城市覆盖路边树坑最常用的园林废物。这比使用任何铁的、塑料的、水泥的树坑盖都要省钱,并能给树根营造最好的生态微环境。
有人担心北京气候干燥,让园林废物留在绿地中会引发火灾。其实,园林废物回土能很好地帮助土壤保水。几年来,笔者观察过北京城内一些保留了落叶的树林,有些就在马路边,却并没有发生过火灾。这主要是因为落叶层能像海绵一样大量吸收降雨和降雪的水,并把湿度保留很久,因此不易着火。在天气特别干燥时,可通过给落叶层喷洒中水,这既满足了绿地本身就需要的浇灌,又能起到减少火患并促进有机质腐烂的作用,因此不会给绿化管理增加额外的劳动和经济负担。北京教学植物园这几年来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保留树林中的落叶层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发现:自从开始让落叶留在树下后,树木的生长健康了很多,病虫害减少了,而且春、夏可大大减少浇水的次数,因此总的效应是能节约绿化用水、提高环境质量并省工、省钱。对于路边的树林绿地,可以将落叶拢到绿地里边,然后就地建堆肥栏,把这些园林废物沤在其中,沤成有机肥后就能直接把有机质就地撒回绿地的土壤中了。这也能很好地帮助减少北京绿地的土壤沙化问题。
2)? 北京的精品绿化工程在增加经济和环境负担
北京的精品绿化工程有两类,一是节日期间大摆花坛,二是在北京的一些主要交通干道边用“精耕细作”的方式种植草坪、鲜花和彩色灌木。其实这些绿化工程既浪费钱财,又不能真正提高北京的环境质量,还可能对人的健康带来危害。就拿西三环的精品绿化工程来说,那里把大量引进的鲜花栽种在马路边,其释放出的花粉物质会不会与马路上汽车尾气交织在一起,产生出诱发人群过敏病的物质?在每年的“五一”、“十一”期间,无论是路边种的还是摆放的鲜花工程,都在花草的栽种、维护和凋谢过程中消耗着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劳力、最后是大量的园林垃圾。在2003年到2004年间,笔者观察到:西三环边栽种了鲜花的土地到冬季时又重新成为一片裸土,这样的裸土一直要光秃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因而在春季的2-3月份有风天气,马路边的这些裸土成为了北京的就地扬尘源。
2004年冬季来临时,大范围的保温罩又被绿化队笼在了西三环精品绿化工程的植被上。建造这样的保温罩需要先架木条框,然后盖上厚无纺布,再由数十名工人用线将无纺布缝在木框上,使保温罩能为灌木抵挡严寒。但使用这种方式来维护北京路边植被的成本是不是太高了?从2003年冬季开始,笔者就对这些路边的灌木保温罩进行了观察,发现它有几个明显的问题:1、它阻断了路边植被对道路粉尘的吸收;2、它阻断了植被接受降雨和降雪;3、它阻断了园林有机质落入植被土壤;4、它在拆除时会产生大量的木条和无纺布废物。基于这些观察,笔者认为,在北京“大力推广给灌木建保温罩的做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为城市绿地选择植物,第一就是要选特别适宜当地气候、气温、土壤条件和降水情况的植物类型。在北京的路边大量种植需要加保温罩才能越冬的灌木,给北京带来的只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不会对北京的环境质量提高带来任何明显的效果。
帮助植被越冬的最好做法是顺应自然,让大量的落叶覆盖在植被的根部,使园林土地中微生物代谢活跃,产热就会好,这样才能给露天的植被提供有保障而且少花钱的越冬条件。
3)大搞“拆墙透绿”不利于降噪、降尘、挡风和节能
最近,北京公布了2005年的环境工程重点,其中有一项需要加大力度实施的是“拆墙透绿”。对此,笔者认为:从环境效应来看,“拆墙透绿”没有足够的科学实验说明其正效应,相反,拆墙已经表现出了不利于挡风、降噪,因而不利于节能和提高居住舒适度的问题。这些从实际效果中表现出的负效应在提醒我们,北京最好不要对已经存在的墙体去进行大量拆除。“拆墙透绿”是一种从西方国家城市看到的面貌,但它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建筑风格。和大草坪工程、大广场工程一样,“拆墙透绿”只是一种形象工程,与实在的墙体相比,空墙的环境效应要差得多。因此,北京需要做的应是让植被爬满实体墙来搞绿化和美化,而不要去花大钱拆除已有的墙。
北京是一个常常有大风的城市。这决定了老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建筑中都有极好的墙体设计来挡风的传统。这些墙体不仅使四合院内的居住能够宁静而温暖,而且也很好地帮助了四合院中栽种的各种植物和树木的生长。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实体墙的设计有很大程度上为的是给园林中栽种的植物营造一种避风、保温、保湿的环境。而这些正是过去西方古典园艺缺乏的知识,也是当今西方开始倡导的生态园林正在学习和发展的技能。北京的城市管理和绿化部门不去挖掘、保护和学习自己国家传统园林中祖先积累的智慧,而去照搬西方落后和正在淘汰的“透风”的做法,并将其作为口号要大力推广,这是危险的。
在北京已经按照“拆墙透绿”原则建起来的地方,笔者看到:一到大风天,行走在空墙外的人步履艰难,栽种在空墙内院中的植物歪歪倒倒。显然,从人文关怀到植被健康,“拆墙透绿”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4)北京的居民区中应大搞自助绿化来为环境带来多种正效应
北京的西城区有个老居民区叫大乘巷。那里的家委会带领居民搞自助绿化,在没有政府拨款的情况下,硬是靠自己的劳动把自己的社区变得草木葱茏了。2004年夏天,笔者到大乘巷看到了这样的情景:社区中所有的土地上长满了各样的植物,这使得社区环境十分干净,而且在外界气温十分炎热的情况下,大乘巷院内给人的感觉却是荫凉和舒适。家委会的张主任介绍说,他们在院中自己栽种的植物有二十多种。有一些品种是老四合院中常见而现在却很少见的植物,比如薄荷。一些观赏植物的种子是社区居民捐赠的,比如彩色椒。还有些品种是家委会干部在街上园林地边捡来的人家不要的植株,比如,种剩的草。大乘巷院中的绿地里还有一些野生的植被,与人工种植的植物在一起,它们构成了这个老居民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景致。
最让大乘巷家委会感到骄傲的是,在2004年夏季,社区中绿地的用水完全来自他们自己收集的屋顶雨水。这个居民院中有两栋六层的旧式居民楼。从屋顶引下的雨水口有八处。家委会在每个雨水口处设置了一个塑料大桶。于是,整个夏天的绿地用水只靠使用这八个大桶中收集的雨水就满足了需求。结果是:省了钱、省了水、绿了院。
大乘巷家委会介绍说:他们社区的居民对自助绿化有很高的参与热情。由于无雇佣绿化工人的经费,绿地的栽种和管理主要由家委会干部自己做。需要居民出力时,家委会一出通知,居民中的积极分子就来了。他们帮助松土、栽种、堆肥、剪枝等。大乘巷的实例在显示着:北京还有一个巨大的绿化力量至今没有给予机会发挥其作用,那就是——人民。而在所有实现了绿色城市面貌的其他国家的城市中,城市街道边和社区中居民房前的绿化基本都是靠市民自己栽种和管理的,政府部门只须提出绿化的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查就行了。
结束语
几乎老北京的每个四合院都能体现着北京人具有很高的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致的智慧和能力。面对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不能建设出个让世界羡慕的“绿色北京”来呢?不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回归到自己的园林传统,而不是去盲目效仿西方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北京应当把绿化家园的权利还给人民!
(发表于《科技潮》杂志200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