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绿化;四合院与树;中国传统建筑;德国的自助绿化;家庭花园;城市荒地利用;社区绿化;堆肥栏;雨水收集池;本土植物;传统园林
文? 体:答记者问
正? 文: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自助绿化的历史和国内外自助绿化的经验。
李皓:中国自助绿化的历史最为久远,历史上北京的每个四合院都是花园。1920年代,有一位美国人在北京居住过两年,后来他写了一本书。书中描述:站在北京的古城墙上漫步,这座城市令人惊讶。向城中望去,你的脚下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在“海洋”下面居住着城中的百姓,如同住在森林里一样,他们的生活一定是美丽而又闲适的。现在,你如果请教一位国际建筑大师,究竟哪种住房设计最适合居住,只要他来过中国,考察过中国的古建筑,他的答案就一定是四合院的设计。
我在德国留学时,曾遇到过一位英国建筑师。1989年他到过北京,了解了中国的民居设计。他说,中国人很聪明,把屋子建成一圈,树木栽种在中间,这样做能保护树木不受大风的影响,成活率很高,而且,人能与树木共同生存。他生活的地方是苏格兰,那里是海洋性气候,大风非常频繁,房子总是孤零零地建在一片空地上,周围没有任何高大的植物,大风使得树木无法正常生长。他希望学习四合院的设计思想,比如设法让房屋能够像墙一样挡住风的侵袭,让树木能生长起来。
他的话对我震动很大。以前我们总认为中国落后,我们的房子不如西方的房子那样现代化,好像只有高楼大厦才是最好的。从那之后,我就经常留意建筑与树木的关系。一次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开会,我专门去考察了那里的民居建筑,果不其然,欧洲北方由于风太大,树木无法生长,房子都孤零零的,能耗很高,长久居住会感到艰难。回过头来一想:中国几千年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智慧,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保护,并让国人能将这一智慧传承下去。
从工业化国家的角度看,最早开展自助绿化的是德国。德国在二战之前就开始了自助绿化的尝试。工业化之后,欧洲城市的污染越发严重,城市住房密度很高,于是人们开始喜欢到郊区去度假,希望有个自家的小花园。城市中总会有一些荒地,在欧洲人眼中,荒地很丑、不好看,但是政府又没有资金大量栽种植物,何况有些荒地的土质非常差,更无立刻得到开发的计划。于是德国政府便把荒地整齐地分成一块一块,分片租给居民,每一块地都可以建一个家庭“花园”(garden)。欧洲拥有“花园”文化,“花园”的概念从18-19世纪开始流行,好的生活除了有一所房子还一定要有“花园”。老百姓可以在周末到城市边缘的空闲土地中自己租下的那片花园土地上栽种植物。今天,德国仍把这些“花园”维护得很好,土质很差的城市荒地被老百姓变成了花园。
这些在荒地上建起来的家庭“花园”可以盖一间小木屋,用作休闲与放置工具,但法律规定那里不可以居住。租种这样的花园需向政府交纳租金,便宜的一年几百马克,贵的上千马克,因此,政府可从中得到收益。这些城市荒地变成居民租用的家庭花园地带之后,会成立一个小的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常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大家举办聚会、烧烤等活动,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助绿化的休闲文化。德国的家庭花园能满足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而喜爱大自然是人的天性。人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每个人走进大自然都会有一种由衷的愉悦感。
现在,北京的市民们都很关心城市的环境保护。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适应城市气候、气温、水土的本地植物,景观也需要有多样性。通过发动城市居民,自己动手搞自助绿化,就能让绿地植物的种类丰富起来,并且能让品种回归本土,因为市民们喜欢栽种自己熟悉和好管理的花草。可以说,从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和为小动物提供栖息地的角度看,居民的自助绿化能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
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几乎都是依靠每家每户居民自建的花园而被打扮成为花园城市的。北京城市的统一绿化搞了50多年了,但在许多居民区中,绿地仍然常是一片黄土,其原因就在于政府对绿地要求统一管理,结果是:没有人为绿地补充水分和养分。这是需要改变的。政府花了不少钱,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统一栽种的植物单一,而社区和城市环境的每个角落都存在光照、风向、气温、湿度等方面的差异。如果物种多样,就能在各种环境中看到生长茂盛的植物,相反,物种单一,城市就绿不起来。中国的城市绿化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它将回归到中国传统式的百花齐放的园林模式,老百姓都愿意在自家的阳台上、窗户前、家门口栽种绿色植物来美化生活。城市管理者尤其是社区可以把社区内和周边的空闲土地交给居民,让居民找到最佳的方式自己动手把城市变绿。
记者:请您针对八角北路社区的自助绿化成果,谈谈目前八角北路社区的自助绿化还存在哪些问题?进一步改造的可能性有哪些?
李皓:八角北路社区勇敢地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应。最明显的是社区内的地面不再有尘土,即使有车辆通过也不再起尘,原因在于居民自助绿化栽种的植物很好地覆盖了社区的裸土,而且由于居民对绿地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维护好,这里土壤的团粒结构大,即使风天也很少刮起北京常见的细而干燥的浮土。加上植物本身净化空气的能力,使八角北路社区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了很多。
我第一次到八角北路社区是1999年,当时社区的管理干部想做环保方面的事,邀我去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当时我看到的北京大多数社区都存在绿地裸土面积大、灰尘大、垃圾管理差等多种问题,老百姓有力使不上时,就在讲课内容中准备了几张德国居民自助绿化的实例图片。
德国老百姓自己种的家庭花园给八角北路的社区干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八角北路社区的绿地到处都是裸土,因此我建议社区把绿地分给老百姓进行管理,用绿色植物覆盖裸土。2004年上半年,我回访八角北路社区时看到,自助绿化已经做起来了,居民自建的一个个小花园很漂亮,其乡土特色和美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从这个案例看,北京乃至全国的城市绿化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绿化方式,就能不花钱而做出国际绿色城市的水平,重要的是要给百姓提供栽种植物的园地,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拓展视野。老百姓都向往美好的环境,心中有梦才能变为现实。
八角北路社区管理者给居民的自助绿化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我去那里多次,很多曾担心的问题居民们都自己解决了。老百姓设计的花园每年都在进步,物种每年都在增加。社区居民当中蕴含了很大的潜力——追求美的潜力,追求创新的潜力。自助绿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他们发挥出了智慧。
从国际上看,社区也好,公园也好,绿化设计有几个基本的结构性元素,好比修一座房子,一定要有厨房和厕所。目前来看,八角北路的绿地配套设计还有需要完善之处。
第一就是应在花园的角落建“堆肥栏”,这能让园林废物就地资源化。“堆肥栏”产出的有机质可直接用来提高花园的土质。许多花卉都喜欢肥沃的土壤。园林废物就地资源化后撒回土壤中能帮助土壤保水,减少植物病虫害,土壤得到改良后,花园景观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可完善的是雨水收集池。池子在花园中间,可设计成小而美观的生态水池,养几条鱼,这能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也是中国传统花园的设计要素。国际上现在很流行顺应地势建花园,也就是,在地势低处挖坑收集雨水,挖出的土方就地垒成高处,种上耐旱植物,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做法,如今已被世界广泛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更应该把中国传统的园林文化继承好。
自助绿化不仅是老百姓的娱乐方式之一,其中很多的知识和道理能提升居民的知识水平。当市民们被知识武装起来之后,城市的面貌和影响力就会不同,城市就能提升舒适度,减少大量市政绿化所需的劳力和管理成本。
记者:请您从专业角度谈谈八角北路自助绿化的经验哪些可以复制到其他老社区中。
李皓:八角北路社区的自助绿化经验可以广泛地运用到任何希望绿起来的社区中。北京还有许多社区的绿地处于无人管理、土壤严重沙化的状态。八角北路的自助绿化方式适应北京的气候,改善了社区环境,没有花大钱,却带来让居民舒心的美境,促进了社区和谐。这里的居民以低收入的工人为主,他们能做成功,还有哪些社区做不到呢?
记者:还有什么自助绿化的相关建议要向大家说明。
李皓:和社区居民讲自助绿化时,常常会遇到他们问:我该种什么植物?哪些植物应该配在一起?他们觉得需要有专家给予指导。其实,居民们不必依赖专家。专家的书本知识可能多,但实践经验未必足。如果专家的设计总是正确的,那么,北京的绿化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误区?比如大面积种植进口的美国草皮出现的问题;大量在马路边栽种银杏树出现的枯死问题——这些起初都是专家的建议。因此,我认为,专家的建议可以参考,但还需听取普通人的经验,需相信自己。北京是一个有800年历史的老城,过去的老院子谁家不栽树种花?因此百姓自己就有不少栽树种花的知识,许多百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专家可能就不知道。大千世界宛如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知识积累,让居民自己去研究花花草草来建设自己的小花园,一定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也能丰富城市绿地的物种多样性。社区还可以鼓励居民建自助绿化俱乐部,让大家有交流经验、交换种子、享受果实的机会。在其中,可以有一些专家当顾问,专家们也是愿意服务社会的。但很多乡土知识还要靠老人们来传授,而不要只让专家一言堂。国际上有些联合国资助的项目就是让研究人员到密林中去找土人,记录他们的生活经验、文化和知识,就是因为土人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对大自然的知识,许多还不为科学家们所了解。
自助绿化是一个小点,但它可以挖掘出很多知识来。看看中国古画里有那么多古人赞美的花草,它们都是中国的本土植物。有了自己管理的小花园,居民们就可以把它们再次栽种出来,并让本土品种得到推广。这能帮助北京逐渐回归本土的园林文化,使北京的绿化充满地方特色和美感。
(2006年12月14日致“老社区、新绿色—远洋感恩北京”组委会。修改于2014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