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2008北京奥运;城市环境;绿色奥运工程;公众环保意识;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社区环境;高价绿化;治理扬尘;生态治水
文??? 体:专栏文章
正??? 文:
2004年9月,我收到一份聘书,由北京六家机构共同盖章发出,聘我为“北京绿色奥运绿色行动宣讲团成员”。六家机构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看到这些机构的严肃性,我感到这份聘书的责任很重。此后,我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向社会普及有关“绿色奥运”的知识上。
“绿色奥运”的知识重点在于北京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两方面承诺:
一、对北京环境质量的承诺,涉及空气、水质、废物管理和生态保护四方面,承诺的目标是:到2008年,空气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水平;城市饮用水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分类率达5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中的林木覆盖达50%。
二、在实施奥运工程中要做好五件环保事:1、先进的节能设计。场馆要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尽量减少能源消耗;2、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和再生水,实现高效节水;3、使用清洁能源。室外照明尽可能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照明系统;4、选用环保型建材;5、优化废弃物回收。
在我看来,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意味着能使北京的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建设奥运场馆的环境友好型技术能在今后广泛用于北京的城市建设,有利于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这些知识内容普及给社会,会带来具体可见的环境变化,很值得认真地去做。
然而,在我以“绿色奥运绿色行动宣讲团成员”的身份去尽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四年时间中,我看到的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百姓对环保的关心与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忧的是:行政管理人员对学习环保知识不感兴趣,对解决环境问题缺乏责任心。比较突出的群体有两个,一是街道、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干部;二是政府的绿化、环卫和环保部门。
2008年5月到6月,我应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培训中心的要求,给数百名来自北京各区县的街道、居委会和物业管理人员以“迎绿色奥运,建宜居北京”为题讲课。课中我结合北京的实例,介绍了一些不必花大钱就能改善社区环境的简单方法,比如,清扫棚顶积尘能减少尘污染;将雨水引入绿地能节约用水;利用天然植被能减少绿化开支;让居民自建花园有助废物利用等等。听完课后,大部分学员反应说,讲的内容好是好,但他们听了没用,因为领导不重视,他们不会去实施的。
在离奥运会开幕只差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听到这样的上述行政人员的反馈是很难过的。北京是由一个个社区组成的。当社区干部普遍没把环保当回事儿时,北京是难以真正绿起来的。奥运会开幕几天后,我考察了一些社区,环境管理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
在2004-2008年的四年中,使我更为难过的是看到政府的绿化部门因知识老化而花大钱搞的一些所谓的“绿色奥运”工程,冬季给植物盖防寒罩是一例,春季筑土埂建裸土树坑是一例,夏季大量栽种进口花卉又是一例。如像矮牵牛、四季海棠这样的园艺品种,在国外普遍是盆栽花,却被大面积栽种到北京路边的绿地中。在北京夏季的高温天气下,这些花卉要么出现死亡的现象,要么覆盖绿地裸土的能力差,起不到为北京减尘的作用,给北京的绿化带来了高额的经济成本与不可持续性。这样的事应在奥运会后认真总结教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当被问责。
北京的环境改善困难还与政府的环卫与环保部门缺乏责任心与新知识有关。北京的垃圾分类,从1996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已试行了12年。要说北京现在的分类收集率已达到了50%,没有任何一位市民会认同这一数据。
北京路边的扬尘源主要有两处,一是绿地裸土,二是工地冲刷出的粉尘。但环保局没有向绿化单位提出任何治尘的要求,并且仍把工地硬化作为治尘措施。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在城市使用水泥密封土壤对环境的负效应很大,它会加重城市的热岛效应,使治尘变得困难。
笔者考察了北京的多个工地出入口,它们都存在因工地地面硬化而使工地粉尘大量被水冲到马路上的现象。硬化地面还会给城市带来雨水难入地,导致荒漠化等问题。这些现代的环保常识,却不为环保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所了解。他们对治尘提出必须硬化地面的错误要求,使得尘土因无法回归土壤而反复被扬起。
在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方面,北京进步最明显的是水环境的治理。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人造湿地,到北京一些河道正在采用的生态护堤、生态治水和中水利用的新方法,都显示出北京市水务局已彻底摈弃了落后的水泥板方式,而进入了全新的模拟自然、顺应自然的治水新思路。这些新方法不仅给北京的水体环境带来了良好的改善,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曾因湖底铺膜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圆明园,也利用中水和栽种水生植物而恢复了湿地的生机与公园的美丽。
绿色奥运的目标实现了吗?我认为,在北京的环境质量方面还没有,在奥运场馆的建设方面,北京尽了全力。所有这些,都应成为我们下一步要把北京建设成为经得住检验的绿色城市的基础。北京是一个有着上千万人口居住的城市,她必须是环保的、绿色的,才能是可持续发展的。
(发表于《科技潮》杂志2008年第九期)